/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 2 课,聚焦人体运动系统,引导学生探究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以及运动对健康的意义,为后续深入学习人体生理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自身身体运动有直观感受,但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协同工作原理缺乏系统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适合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开展学习。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骨、关节和肌肉共同构成人体运动系统,且相互配合完成运动;理解运动对骨骼、肌肉发育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 能基于观察、实验现象,推理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及协作关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通过 “举哑铃活动”“制作运动模型” 等活动,提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与分析总结的能力。 态度责任 树立保护运动系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健康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骨、关节和肌肉的协作关系,理解它们如何共同完成身体运动。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和模型制作,推理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具体作用。 教具准备 哑铃、筷子(或木棍)、橡皮筋、线绳、人体运动系统相关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人做不同运动(如跑步、跳绳、打篮球)的图片或视频,提问:“这些运动是怎么完成的?身体里哪些部分在发挥作用?”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自由发言猜测运动的完成与身体内部结构有关。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运动场景入手,激发探究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中 “骨、关节和肌肉共同组成运动系统,它们是怎样完成运动的?如何保护并促进其生长?” 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初步讨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运动系统工作及保护的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明确探究方向,调动学生已有经验。 (二)探索 1. 举哑铃活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右手拿哑铃,慢慢移到胸前,观察右上臂运动,同时用左手按右上臂不同部位感受变化;组织学生反复操作并交流感受。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操作,感受右上臂肌肉的收缩、骨骼的运动,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亲身体验,直观感知运动时肌肉、骨骼的变化,为后续推理奠定基础。 2. 制作运动模型 教师活动:发放筷子(模拟骨)、橡皮筋(模拟肌肉)、线绳(辅助固定)等材料,讲解制作前臂抬起运动模型的要求,巡视并指导学生制作、调试。 学生活动:利用材料制作模型,尝试让模型完成前臂抬起动作,观察各部分的作用,小组内讨论模型各部分与骨、关节、肌肉的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制作与操作,进一步理解骨、关节、肌肉的协作关系,提升动手与推理能力。 (三)研讨 1. 描述骨、关节和肌肉如何相互配合完成举哑铃动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举哑铃和模型制作的体验,分析骨、关节、肌肉在举哑铃时的协作过程。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发言,描述当举哑铃时,肌肉收缩拉动骨骼,关节起到支点作用,共同完成动作。 设计意图:梳理探究结果,培养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讨论促进骨骼和肌肉发育的方法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讨论。 学生活动:交流得出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球类、游泳、跑步等运动,同时保持正确身体姿势,避免骨骼和肌肉过度负重。 设计意图: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树立健康生活意识。 (四)拓展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与身体运动结构相似的物体(如塔吊),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哪部分与骨、关节、肌肉作用相似。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说出塔吊的钢架类似骨,连接部位类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