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回顾初中所学名篇。 2.准确朗读并理解《静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概括诗歌主旨,探究其中体现的爱情观。 4.通过对比,感受《诗经》中爱情诗的多样风格与情感表达。 5.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精读、人物形象分析、主旨概括。 教学难点: 爱情观的深入探讨与对比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千年回响———《诗经》的魅力 1.《诗经》基本常识回顾: (1)地位: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 (2)篇数: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3)内容分类: 风(160篇):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民歌),反映劳动、爱情、战争等社会生活,文学价值最高。《静女》即属“邶风”。 雅(105篇):周王朝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分《大雅》(朝会宴享)、《小雅》(个人抒情)。 颂(40篇):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颂、鲁颂、商颂)。 (4)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铺陈叙述。(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比:比喻。(如《硕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形式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双声叠韵,语言朴素优美,现实主义源头。 2.初中学过的《诗经》名篇回顾: 《关雎》(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与追求,体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蒹葭》(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朦胧唯美的意境,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与执着追寻) 《式微》(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劳役者的怨愤与归家渴望) (简要讨论)这些诗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回忆其主题、情感、语言或意境特点) (二)聆听与初感:《静女》朗读 1.教师范读:注意节奏(二二拍)、语调(轻快、期待、喜悦)、重音(“姝”、“娈”、“贻”、“说怿”、“美”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基本情感基调。 3.正音:静女其姝(shū) 静女其娈(luán),俟(sì) 我于城隅爱(ài,通“薆”,隐藏) 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 chú)贻(yí) 我彤管,彤管有炜(wěi),说怿(yuè yì) 女美,自牧归荑(kuì tí)洵(xún) 美且异 (三)细品诗韵:《静女》内容精读 1.逐句解读与想象: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关键词:静(娴静)、姝(美丽)、俟(等待)、城隅(城墙角落)、爱(隐藏)、搔首踟蹰(抓头徘徊,焦急不安)。 画面描绘:美丽的姑娘约我在城墙角相会。她调皮地藏了起来,害得我抓耳挠腮,焦急地来回走动。(动作描写、心理刻画)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关键词:娈(美好)、贻(赠送)、彤管(红色管状物,或为乐器/草/笔)、炜(红而有光泽)、说怿(喜爱)。 画面描绘:姑娘终于出现,容颜姣好,她送给我一支红管草(或红管乐器)。那红管草色泽鲜亮,我真是喜欢极了(表面赞物,实则爱人)。(借物抒情)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关键词:牧(郊外牧场)、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白茅嫩芽)、洵(确实)、异(与众不同)、匪(非)、女(汝,指荑草)。 画面描绘:姑娘从郊外牧场采来白茅嫩芽送给我。这草儿确实美丽又特别。但并非这草儿本身有多美,只因为它是心爱的人儿所赠!(直抒胸臆,点明核心) 2.整体感知: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小故事?(男子赴约等待心爱姑娘,姑娘故意躲藏让他着急,后又两次赠送礼物,男子视若珍宝,表达爱意。) (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