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23032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课件(15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日期:2025-10-0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1948530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课件,15张,PPT,教案,视频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 “声音” 单元的核心课,聚焦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通过橡皮筋、钢尺、鼓、音叉等物体发声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建立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的科学概念,为后续学习声音的传播等知识奠定基础,体现了 “基于现象,探究本质” 的科学探究思路。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对声音产生的原因缺乏科学认识,普遍认为 “物体运动就会发声”,而非 “振动发声”。他们好奇心强,动手能力较好,适合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归纳来构建科学概念。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识别发声物体的振动现象。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原因,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能设计并开展物体发声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提升实验探究与观察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声音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理解 “振动” 的概念,区分 “振动” 与 “普通运动”,并能解释发声物体的振动现象。 教具准备 橡皮筋、钢尺、鼓、鼓槌、音叉、乒乓球(系细线)、水槽(装水);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吉他弹奏一段简单旋律,提问:“同学们,老师的吉他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大家自己说话、敲桌子时,声音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活动:倾听吉他声,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交流初步想法(如 “吉他弦动了”“说话时嗓子动了” 等)。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熟悉的发声现象导入,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猜想,激发探究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分享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猜想(如物体动了、物体碰撞了等)。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明确探究方向。 (二)探索:探究物体发声的秘密 橡皮筋发声实验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方法:将橡皮筋两端固定,尝试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观察是否发声;再轻轻弹拨、横向拉动橡皮筋,观察是否发声及发声时橡皮筋的状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发声时橡皮筋的变化。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橡皮筋实验,记录不同操作下橡皮筋是否发声及发声时的状态,发现弹拨、横向拉动时橡皮筋发声且在快速振动。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 “振动” 与发声的关联,为理解 “振动发声” 做铺垫。 其他物体发声实验 教师活动:发放钢尺、鼓、鼓槌、音叉、乒乓球等材料,指导学生开展实验:①拨动钢尺,观察发声时钢尺的状态;②敲击鼓面,观察发声时鼓面的状态(可在鼓面放纸屑,观察纸屑跳动);③敲击音叉,观察发声时音叉的状态(可将音叉放入水槽,观察水花溅起;或用系线的乒乓球靠近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强调用手触摸发声物体,感受振动。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钢尺、鼓、音叉发声时的现象,感受物体振动,如钢尺发声时在快速颤动,鼓面发声时纸屑跳动,音叉发声时水花溅起、乒乓球被弹开。 设计意图:通过多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丰富感性认识,为归纳 “振动发声” 提供充分证据。 (三)研讨: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支持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归纳:橡皮筋、钢尺、鼓、音叉发声时都在振动,不振动时(如橡皮筋静止、钢尺不动)不发声,从而得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结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