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23361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280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
  • cover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学科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精炼、优美、富有韵律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的技巧,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情感脉络,培养学生辨析、概括、探究的思维能力,理解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诗意之美,体会作者营造的宁静、朦胧、和谐的意境,提升自然审美和文学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初步感知散文中所蕴含的中国文人寄情于景、寻求心灵超脱的传统审美心态,理解文章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独处”与“自由”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文中对荷塘与月色的精彩描写,品味其语言美和意境美。 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理解“颇不宁静”到“暂得宁静”再到“回归现实”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2.探究“荷塘月色”之景与作者内心之情的融合关系,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导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大师朱自清的世界。在一个“心里颇不宁静”的夏夜,他披衣出门,漫步于清华园的荷塘边,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我们记录下了一片独一无二的“荷塘月色”。这片月色,不仅照亮了荷塘,更照亮了他的内心。让我们一同去探寻,这景中究竟藏着怎样的情? 作家作品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卒于1948年。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朱自清的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实情感。其中《背影》、《春》、《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新沉郁、语言洗练、文笔秀丽。 ①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 ②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③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 ④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 ⑤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点明了时间———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初读感知,梳理文脉 朗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1段:披衫出门。 第2-3段:荷塘小路。 第4段:月下荷塘。 第5段:荷塘月色。 第6段:荷塘四面。 第7-9段:江南采莲。 第10段:推门回家。 活动:整体感知,理清“踪”与“情”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作者夜晚出门散步,他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简单的短语概括出来。 明确(答案):出家门 → 沿小路 → 观荷塘 → 赏月色 → 忆江南 → 回家门。 伴随着地点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到关键句,说说他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吗? 明确答案: 起点(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途中(寻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高潮(得宁静):沉醉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中。(第4-6段) 回落(失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最终“轻轻地推门进去”,回到现实。 说明:行踪(明线)线索与情感线索(暗线)相对应,明暗线交织,形成圆形的写作结构,突出了作者心中的矛盾和彷徨,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探究颇不宁静的原因: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