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5 课时检测(五)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北魏太和九年(485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1条前部等诸条款,都是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表明当时( ) A.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 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 C.国家土地政策并不够完备 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 解析:选A———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体现的均田制即土地国有制,国有土地不得买卖,后面规定的“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却是允许土地买卖的,体现了现实和政策相冲突的地方,故选A项。 2.下表是对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描述。这说明当时( ) 少数民族首领 概况 匈奴族刘聪 通读经史,综览诸子百家之言。对草书、隶书及写文章都十分擅长 羯族石勒 爱好文学,在行军时,也经常让儒生读史书给他听 鲜卑族慕容宝 崇尚儒学,擅长议论和写文章 A.少数民族首领的文化素养高 B.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趋势明显 C.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D.儒学成为增进各民族联系的纽带 解析:选C 由材料表格内容可知,少数民族的首领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使其原有的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故选C项。 3.(2024·湖南高考)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的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与这一时期豪强势力膨胀有关,豪强势力隐匿人口,使很大一部分户数和人口数被豪强大族掌握,故选C项。 4.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被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年)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士族势力膨胀 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 C.缓和侨土之间的矛盾 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 解析:选B 据材料“未被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可知,没有正式户籍则不向国家交纳赋役,故东晋时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是为了使其负担国家调役,扩大赋役来源,故选B项。 5.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 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 解析:选A 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构建政权合法性,形成认同,凝聚人心以促进政治统一,故选A项。 6.唐朝含嘉仓粮食储量约占全国一半,在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含嘉仓的粮食基本来自大运河沿线城市,如苏州、徐州、楚州(江苏淮安)、润州(江苏镇江)、冀州(河北衡水市冀州区)、魏州(河北大名)等地区,有糙米、粟、小豆等品种。这表明唐朝前期( ) A.大运河经济功能凸显 B.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C.南方农业生产较先进 D.国家开始兴建含嘉仓 解析:选A 据材料“唐朝含嘉仓粮食储量约占全国一半……含嘉仓的粮食基本来自大运河沿线城市”可知,唐朝洛阳含嘉仓的粮食得益于大运河的运输,即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