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行》二次备课 本次备课将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如何让学生超越“读懂了”,真正“走进去”,感受到杜牧笔下秋山的生命力与诗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以下是具体的创新性教学框架和策略。 一、 核心创新理念:从“赏一幅画”到“经历一次发现美的旅程” 传统教学常将《山行》解读为一幅静止的秋景图。我们可以将其重构为一次动态的、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和发现的喜悦。 二、 创新性教学设计 1. 导入创新:创设“悬念”,引发探索欲 常规操作: 展示秋景图,谈话引入“秋天”。 创新设计:【“山行”猜想】 “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秋天’,你会用什么?(学生可能答:冷、枯、黄、愁)如果让你在秋天的山中独自行走,你可能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可能答:凄凉、孤独、寒冷)” “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杜牧的一次‘山行’,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写下了一首截然不同的秋歌。今天,就让我们化身侦探,跟随他的脚步,去看看他究竟发现了什么,让他的心情如此不同?” 目的: 制造认知冲突,打破对秋天的刻板印象,激发学生探究诗歌独特性的欲望。 2. 初读感知创新:“山行”路线图 常规操作: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创新设计:【绘制诗人的游览路线】 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表示地点和动作的词语,绘制一幅简单的思维导图或行程图: 起点: “远上寒山” -> (动作:行) 途中: “石径斜” -> (所见:人家) 驻足点: “白云生处” -> (动作:停) 焦点: “枫林晚” -> (动作:爱) 特写: “霜叶” -> (结论:红于花) 目的: 将文字转化为空间逻辑,理解诗歌的叙事脉络,明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3. 品读赏析创新:破解杜牧的“秋天滤镜” 这是核心环节,从三个维度深度解读。 【维度一:比较之眼———为何这里的秋天不“悲”?】 引入其他经典悲秋诗句进行对比阅读(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 关键提问: 对比之下,杜牧的诗里有哪些“明亮”、“温暖”、“充满生机”的意象?(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红叶) 重点破解“寒山”: “寒”字真的只是“寒冷”吗?是否可以理解为“秋山的清冽、幽静”,是一种令人精神一振的“冷爽”,为后面火红的枫叶出现做铺垫? 【维度二:摄影之眼———品味诗人的构图与镜头语言】 让学生扮演摄影师,分析杜牧的“取景”技巧: 镜头一(广角远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画面深远、有层次感(山路蜿蜒、白云缭绕),那“人家”是点睛之笔,带来了人间烟火和生活气息,冲淡了孤独感。 镜头二(特写定格):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诗人为何突然“停车”?是什么牢牢抓住了他的目光?引导学生体会那种突如其来的、极致的美的冲击。“晚”字妙在何处?(夕阳映照,红霞满天,枫叶红得更加绚丽。) 目的: 将审美过程可视化,培养学生对意象的选择和组合能力的敏感度。 【维度三:哲思之眼———红于”为何比“红如”更妙?】 终极探讨: 诗人为什么说“霜叶红于二月花”,而不是“红如二月花”? 引导深度思考: “红如” 是像花一样红,只是外形颜色的比喻。 “红于” 是比花更红!这是程度的比较,是情感的升华,是精神的宣言。 “于”字背后藏着什么? 藏着枫叶历经风霜(“霜”字是关键)后的顽强生命力。它不是在春天和百花争艳,而是在万物凋零的秋天傲然怒放。这不是娇美,而是壮美。 连接诗人: 这是否也体现了杜牧本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不流于俗的人生境界?他欣赏的正是这种经过磨难而愈发灿烂的生命力。 目的: 抓住诗眼,进行最深入的语言和情感挖掘,实现与诗人精神的共鸣。 4. 拓展与迁移创新:寻找生活中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