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36181

15 朱德的扁担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200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朱德,扁担,教学设计
  • cover
15朱德的扁担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朱德的扁担》讲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一起挑粮的故事。文章通过描写朱德挑粮的细节,如“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展现了他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全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却极具感染力,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革命历史背景认知有限,需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辅助理解。“朱、德”等生字可结合生活经验与字形结构记忆,多音字”挑”需在具体语境中辨析。文中描述的艰苦挑粮场景与现代生活差距较大,可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体验,从而理解战士们的情感以及朱德同志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了解革命历史文化,增强对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2.语言运用:认识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8个字和7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述人物行为的词句。 3.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文本中朱德挑粮的相关语句,理解战士们“藏扁担”与朱德“找扁担”的原因,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审美创造:体会文中简洁语言所蕴含的情感美与精神美,感受革命先辈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人格魅力,激发对美好品质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挑起粮食”等动词和名词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朱、德”等15个生字,会写“志、带、军、敌、常、非”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环节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先提及上节课学习的毛主席在井冈山八角楼为革命事业艰苦奋斗的事迹,随后引出要认识另一位革命领袖朱德,并板书其名字。接着介绍朱德,讲解“朱、德”二字的识记方法,如“未”字加一撇是“朱”,“德”字曾在《道德与 法治》这本书上见过。之后出示扁担图片,板书课题“朱德的扁担”,指导学生认读,强调“扁担”的“担”读轻声。 学生倾听谈话,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认读“朱、德”,了解识记方法,观看图片,认读课题并注意“担”的轻声。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旧知引入新内容,结合图片和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导入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革命领袖朱德。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不懂的地方并联系上下文或插图思考。之后检查读书情况,用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开火车读、齐读、去掉拼音读等方式进行。最后读通课文,开火车读课文时相机正音,同时提出思考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并用课件出示挖空的本课主要内容。 学生按照学习提示自由读课文,完成相关任务,参与多种形式的词语认读以巩固生字,分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思考并补充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和多种形式的字词认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 环节三:学习课文,了解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1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难理解的地方,互助解答。接着出示“会师”图片,借助图片 帮助学生理解"会师”,再出示井冈山地图,结合地图补充本文的背景知识。然后展示句子“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引导学生思考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以及红军可能遇到哪些危险。 对于第2自然段,教师提问除了距离敌人不远、形势严峻,红军还遇到了什么困难,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展示句子“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