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36560

1.3 电场与电场强度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日期:2025-09-24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255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电场,第三,必修,物理,高中,科版
  • cover
1.3《电场与电场强度》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是静电场知识体系的奠基性内容。教材通过类比重力场引入电场概念,强调“场”作为一种特殊物质存在的客观性,并借助试探电荷定义电场强度,体现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建构过程。内容承前启后,既是对库仑定律的应用深化,又为后续学习电势、电容等概念提供基础,在整个电磁学模块中具有核心地位。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掌握了库仑定律和力的合成等知识,但对“场”这种非实体、不可见的物理模型仍存在认知障碍。生活中缺乏对电场的直观体验,容易将电场误解为仅存在于电荷之间的“作用线”。此外,学生在矢量分析、极限思想(试探电荷理想化)等方面尚不熟练。因此,教学需借助类比、可视化手段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突破“超距作用”的直觉束缚,建立科学的场观念。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电场的基本概念,知道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周围的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电场力的作用。 2. 掌握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理解其矢量性,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判断方向。 科学思维 1. 通过类比重力场建立电场概念,体会模型建构与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 2. 经历“试探电荷法”定义电场强度的过程,理解理想化模型与极限思想在物理定义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简易实验方案验证电场的存在及其方向特征。 2. 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电场线模拟实验,归纳不同电荷分布的电场线特点。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认识到“场”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一次飞跃,体会物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 2. 增强用物理视角观察生活的意识,如理解避雷针、静电屏蔽等生活现象背后的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电场的概念及其物质性理解。 2. 电场强度的定义、公式E=F/q及方向判定。 难点 1. 理解电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而非仅仅数学工具。 2. 领会“试探电荷”必须满足“电量小、体积小”的理想化条件及其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静电演示仪、验电器、毛皮、橡胶棒、玻璃棒、丝绸、多媒体课件、电场线模拟实验套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5分钟】 一、重现“隔空发力”现象,激发认知冲突。 (一)、演示静电吸引实验: 教师手持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缓缓靠近悬挂的轻质小球(或碎纸屑),观察小球被吸引并接触后又被排斥的现象。随后更换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重复实验,引导学生注意现象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提问:“两个物体并未直接接触,却发生了相互作用———吸引或排斥。这种‘隔空发力’是如何实现的?难道真如古人所想,是某种神秘‘以太’在传递力吗?” (二)、引入历史背景与哲学思辨: 讲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提出后,“超距作用”引发的争议:爱因斯坦曾言“上帝不掷骰子”,而法拉第则质疑“若太阳突然消失,地球是否瞬间脱离轨道?”他坚信自然界的作用应通过某种“介质”传递。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法拉第提出了“场”的概念———电荷在其周围空间激发电场,其他电荷受到的是该处电场的作用,而非源电荷的直接作用。 过渡语:“时代的一粒电荷,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整个空间的响应。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看不见的‘电场’的神秘面纱。” 1. 观察实验现象,描述所见。 2. 思考并讨论“隔空作用”的可能机制。 3. 初步感知“场”作为媒介的思想。 4. 激发探究电场本质的兴趣。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准确: 提出合理猜想: 参与讨论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实验制造认知冲突,打破“接触才有力”的日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