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0186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193083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江城子·记梦》深度解读———穿越生死的永恒悲情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律,积累“茫茫”、“凄凉”、“顾”等重点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分析词中虚实结合、白描等艺术手法,探究“梦”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品味词中真挚深婉的情感,感受苏轼婉约凄美的词风,获得审美体验。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苏轼在词中寄托的人生感伤和对生死离别的深刻思考,体悟中华传统文化中“悼亡”文学的独特魅力与情感价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踌躇满志的苏轼 豪放不羁的苏轼 旷达自信的苏轼 豁达乐观的苏轼 在你心中苏轼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了解和我们印象中不一样的苏轼,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激进措施,他外放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后又因“乌台诗案”被诬陷下狱,险些丧命,最终贬谪黄州,这是他人生与创作的重大转折点。在黄州,他开垦东坡,以“东坡居士”为号,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不朽名篇。晚年更被流放至遥远的惠州和儋州(海南岛),但他始终保持着超然豁达的胸襟和心系苍生的情怀。 苏轼的诗歌风格 苏轼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宏富,风格多样,其核心特质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清雄豪放,想象奇崛 苏诗最具代表性的风格是气势磅礴、雄健奔放。他常以宏大的意象、开阔的意境和飞动的气势构建诗境,如《游金山寺》中“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以及《有美堂暴雨》中“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都展现出其驰骋想象、吞吐山河的豪迈气概。这种风格直接开启了宋诗的豪放之风。 理趣盎然,富于哲思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并将哲理与诗情画意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理趣”。他并不枯燥说教,而是让哲理在生动的形象中自然流露。最经典的例子是《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及《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些诗句既是对具体情境的描绘,又蕴含着普遍的人生感悟,意味隽永。 清新自然,平淡至美 在豪放与理趣之外,苏轼还有许多诗作语言质朴流畅,意境清新优美,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腻的观察。这体现了他高超的“化俗为雅”的能力。例如《赠刘景文》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以及《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达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至高境界。 比喻新颖,语言灵动 苏轼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运用比喻常常出人意料,又格外贴切传神。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将西湖比作西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喻千古传诵,成为西湖最美的注脚。这种新奇而精妙的比喻,使其诗歌语言显得格外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 苏轼的散文风格 苏轼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其散文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风格核心可概括为: “行云流水”,自然畅达 这是苏轼对自己文章风格的概括,也是其最核心的特点。他反对矫揉造作和艰深晦涩,主张“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