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人论世 解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个简短的判断句。 “实践”指的是实际去做,去履行,不仅是体现在理论上; “唯一”一词,强调其不可替代性,说明“检验真理的标准”除了“实践”以外,别无他途。突出了“实践”这一标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言简意赅,振聋发聩,发人深思。同时,旗帜鲜明地点出本文的中心观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特约评论员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 题目明确提出了观点,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真理是什么,成为当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写作背景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矢志不渝地遵循。 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1977年,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为《哲学》专刊撰稿,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后经本人和相关人员的修改,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审阅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当天新华社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也陆续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写作背景 1977年,《光明日报》的《哲学》专刊组组长请胡福明为《哲学》专刊撰稿。胡福明完成了两篇稿子,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来,这篇文章经过反复修改,于1978年5月11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人帮控制下的社会有什么特点? 理论上混乱:检验真理的标准混乱不堪———唯心论的先验论”“天才论”“黑线专政论”等。 思想上禁锢:精神枷锁———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 实践上限制: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 【资料补充】粉碎“四人帮”后,我以为,“文革”要结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开始了,中国历史发展要出现重大转变。“两个凡是”出来后,问题复杂了。“两个凡是”的本质是维护“文革”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当时,我认为,中国已处于重大历史关头:要么坚持“文革”的理论、路线、政策,中国人民将陷入苦难深渊;要么改弦更辙,否定“文革”的理论、路线、政策,重新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国家、民族处于十字路口。我作为一个党员,一个理论工作者,理所当然地反对第一种前途,争取第二种前途。至此,我认识到必须批判“两个凡是”。中国的出路就在否定“两个凡是”。否定“两个凡是”,才能彻底拨乱反正。经过了近半年的摸索,到1977年6月初,我才找到了拨乱反正的根本关键:批判“两个凡是”。 ………… 批判对象确定了,究竟怎么批判呢 写篇批判“句句是真理"的文章,这种文章太多了,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