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孟子王道论:从齐桓晋文到仁政天下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文章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目标 假如你现在穿越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你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世界: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你要在这个困局中完成大一统的伟业。在你的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条是“霸道”,用鲜血和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一条是“王道”,以“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治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哪一条路更容易?你会选择哪一条? 一、情境导入 思考: 二、相关知识介绍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 《孟子》常识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其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孟子》的特点: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想象。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二、相关知识介绍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同义也。(社会原则)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相关知识介绍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下学宫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个人爱好 社会背景 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传》)而齐国在东方诸国中实力强大,齐宣王的父亲齐威王曾经两次大败魏军(一为公元前353年,于桂陵;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