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一、回顾导入 资料助读 1.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滥竽充数》《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古代寓言《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 2.介绍背景资料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则寓言的出处,一起来读一读资料。 课件出示: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二、学习《穿井得一人》 1.师范读课文,正音明节奏 课件出示: 重点字音:溉汲(ɡài jí) 重要句子节奏:家无井/而出溉汲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练读课文,理解词义 生练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参考资料,理解重点词义。 课件出示: 及:待,等到。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居:停留。 道:讲述。 对:应答,回答。 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3.分角色朗读,复述故事 (1)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同学读叙述者部分,推荐两名同学分别读丁氏和“闻而传之者”的话。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提示:丁氏:高兴、激动;传播的人:惊奇、吃惊;国人:人云亦云;丁氏回答使者的语气:惊奇、惊骇。 (2)复述故事 师:请同学们自由用白话演读人物语言,用讲故事的语气叙述故事。 4.理读情节,探究寓意 (1)请同学们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理读故事情节。 点拨:开端:宋之丁氏,穿井得人。 发展、高潮: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 结局: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呢?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点拨:原因:①丁氏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启示: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三、学习《杞人忧天》 1.朗读课文,自主批注字音 课件出示: 杞(qǐ) 坠(zhuì) 躇步(chú) 跐蹈(cǐ) 中伤(zhònɡ) 舍然(shì) 2.译读课文,自主批注重点词义 课件出示: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无,没有。寄,依附,依托。 晓:告知,开导。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四虚:四方。 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3.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 朗读提示:杞人:语气忧虑恐惧。晓之者:语气真诚耐心。 4.白话演读,复述故事 生借助参考资料,自主用白话复述故事。 5.品赏人物,探究寓意 (1)故事中的“杞人”和“晓之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课文中人物描写的语言,将你的评价批注在课文中。 点拨:杞人忧天,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担心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庸人自扰。 晓之者忧人,开导杞人,热心诚恳,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从中还获得了什么启示? 点拨:寓意: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而忧虑。 启示:①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我们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