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7734

7 散文诗二首 备课教案

日期:2025-10-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1019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散文诗,二首,备课,教案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泰戈尔以虚境写实情,他是成年人,却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现了动人的母爱和童真。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荷叶·母亲》。(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我国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诗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姊妹(zǐ)    流转(zhuǎn)    心绪(xù)    蒂(dì) 梗(ɡěnɡ) 菡萏(hàn dàn) 徘徊(pái huái) 欹斜(qī) 遮蔽(zhē) 荫蔽(yīn) 亭亭(tínɡ) (2)词义 【菡萏】荷花的别称,文中指红莲含苞未放。 【欹斜】倾斜,歪斜。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三、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 师: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来阅读学习《荷叶·母亲》。 (1)裸读。 (2)看旁批读。 (3)边读边作旁批。 2.“我”四次看红莲时,环境不同,红莲的状态不同,“我”的心情也不同,写出了层次美。根据课文,完成图表。 点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环境 天浓阴 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 雨肆意地下着 雨势并不减退 红莲的状态 开满了,亭亭地立着 被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被大荷叶覆盖 不摇动了 “我”的心情 烦闷 不适意,无法可想 不宁的心绪散尽 深深地受了感动   小结:文章通过眼前之景、现实之事,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少女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荷叶”象征母亲,“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道路上的风雨坎坷,用荷叶覆盖红莲,象征母亲对女儿的心灵庇护。插叙有关莲花的往事,说明“我”家对莲花有着深厚的感情,并暗示“我”与莲花之间的关系,为下文以花喻人作铺垫。 3.在自读的基础上梳理问题 课件出示: 问题:(1)荷叶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2)文章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的园院里与“莲花”有关的往事? (3)作者为什么写风雨中的红莲? (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点拨:(1)荷叶象征母亲。 (2)说明“我”家对莲花有很深的感情,大家都很喜爱莲花,为后文写惦记雨中的莲花埋下伏笔。 (3)以风雨中的红莲为喻,用荷叶保护红莲,赞颂母亲对儿女的关爱和守护。 (4)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爱恋和赞颂之情。“心中的雨点”指人生路上的风雨、坎坷。 四、诵读感悟 1.根据要求自读《荷叶·母亲》 课件出示: 要求:(1)选取喜欢的部分,在原文标注重音、停连符号,注明语气、节奏等。说明这样处理朗读的理由。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学生朗读片段,老师点评并指导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 那繁密的雨点,打 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3.深情诵读,感受魅力 学生再次诵读,读出美好的情感和意境,感受语言的清新典雅。 五、读写结合 1.仿写句子 课件出示: 仿“荷”抒情,以“母亲是_____,我是_____”写一句话。 2.点评指导 点拨:示例:母亲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六、对比拓展 1.小组合作,对比阅读 找出《荷叶·母亲》与《金色花》两篇文章的异同,将自己的对比分析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课件出示: 比较方面 相同点 不同点 《金色花》 《荷叶·母亲》 思想内容 母爱 孩童对母亲的依恋 少女对母亲的赞颂 感情基调 热爱、亲昵 感激、赞美、依恋 艺术手法 象征手法 金色花象征天真的孩子 荷叶象征母亲 构思角度 想象之事 现实与联想 语言风格 清新雅致 语言活泼、口语化 典雅和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