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谈话导入 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板书:己亥杂诗 3.学古诗四步骤你还记得吗? 解诗题、知作者、懂诗意、悟诗情 (一)解 诗 题 1.“己亥杂诗”是什么意思? “己亥” 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 “杂诗”是指组诗,315首。 “己亥杂诗”在己亥年写的诗 (二)知作者 (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2)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龚自珍很有才华,但考取功名的道路也是非常坎坷,屡试不第,直到道光九年,他第六次参加会试才中进士,那一年他38岁了。之后他担任了“礼部主事”等一些并不重要的官职。龚自珍虽任小官,仍多次上书,指出当时官场上的问题,但都未被朝廷采纳,反为同僚所恨。 (三)懂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教师提出阅读交流的要求。 ①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②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③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识记、书写生字。 ④教师示范写生字,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⑤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2.小组合作 ①自由诵读古诗,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字词及古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 ②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讨论诗句意思。 3.你还记得哪些理解诗句字词的方法 换词法、组词法、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 4.理解古诗的内容。 九州生气恃风雷 ①生气:活力、生命力,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恃:依靠 风雷:指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 ②译文: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雪激荡的改革。 万马齐喑究可哀 ①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究:终究、实在 哀:心痛 ②译文: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 ③ 为什么会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呢? 清朝的文字狱特别惨烈。皇帝或其他人发现奏章或诗文中有对朝廷不满的字句,就会被实行残酷暴虐的刑罚或处死,甚至是株连九族。有个官员写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人告知官府,官府以蔑视清王朝罪将其斩首。所以,为了自保,有识之士不敢议论时事,不敢提出建议,可谓“谈字色变”。相反却培养了许多甘愿受满清统治者指使来肆意歪曲篡改史实的汉奸文人和走狗败类。而当时选用人才依靠的是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必须用八股文的形式写,十分死板,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文字狱和科举制度彻底绞杀了中华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到肉体上彻底把中华弄成完全顺服的走狗,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④诗人为什么而“哀”?哀的又是什么? 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由于当时清政府实行错误的国策,国力衰弱,列强入侵,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48岁的龚自珍主张改革弊政,却受当局排挤,于是愤然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来北返的途中,他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