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8496

23 《孟子》三章 同步练 (学生版+教师版)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8次 大小:857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年级,2024,统编,语文,学年,2025-2026
    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基础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sù ) 委而去之( wěi ) 域民( yù ) 失道者寡助( ɡuǎ ) 亲戚( qī ) 畔之( pàn ) 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能够表明地利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城非不高也 城: 城墙  (2)环而攻之 环: 四面包围  (3)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4)得道者多助 得道: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  (5)寡助之至 寡: 少  至: 极点  (6)亲戚畔之 畔: 同“叛”,背叛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使……定居下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天时不如地利 B.委而去之 C.亲戚畔之 D.丈夫之冠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百姓定居(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课文中的“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关系: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即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7.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而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辩 政 子贡问于孔子曰:“昔者齐君问政于夫子①,夫子曰:‘政在节财。’鲁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谕臣。’叶公②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悦近而来远。’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乎?” 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伎乐不解于时,一旦而赐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节财。鲁君有臣三人,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此三者所以为政殊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夫子:指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此处特指孔子。②叶公: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担任楚国宰相。 8.下列对孔子治国之道的概括,最恰当的一 项是( D )(3分) A.治理国家在于节省财力。 B.治理国家在于了解大臣。 C.治理国家在于远近人的依附。 D.治理国家要因国情而异。 【解析】D.由子贡和孔子的问答可知,对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不同的原因在于“各因其事也”,即治理国家因国情而异,并且他给齐君、鲁君、叶公提出的建议都是依此原则而来的。 9.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应之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各因其事也(1分)。即“按照各国不同的情况来治理”,虽然问题相同,但引发问题的内因却有所不同,解决问题要结合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去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为导致问题的原因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会发生变化(2分)。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A.故曰:政在节财 故渔者歌曰(郦道元《三峡》) B.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