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掌握近体诗的特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掌握诗中借景抒情和借古伤今的艺术手法,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目标 温故知新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曾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1400多首。其诗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疾苦,被誉为“诗史”。 温故知新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沉郁:指诗歌内容的广阔深刻,思想情感的深沉蕴藉。 顿挫:指诗歌韵律的抑扬跌宕,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 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 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文化常识 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诗 诗 律诗(8句):五言、七言 近体诗: 绝句(4句):五言、七言 排律(8句以上)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领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文化常识 律诗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 首———起,即起事。或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引出下文。 颔———承,是起句的延伸。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 颈———转,是诗意的转折变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尾———合,是合笔,是结句。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朗读课文 思考: 诵读课文,思考作者所见为何?所闻为何?所思为何 体裁:近体诗———律诗 题材:咏古怀史诗———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咏史怀古诗 对古人:仰慕先贤,痛惜先贤失意 对自己: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感慨昔盛今衰,担忧国运衰微, 同情人民疾苦 对自然: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对其它:一些哲理思考 咏史怀古诗常见的主题情感 内容把握 蜀 相(七律)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