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9213

23.月迹 课件+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199318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3.月迹,课件,教学设计
    《月迹》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导入主题 师: 同学们,月亮,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吟诵的对象,你能吟诵有关月亮的诗词吗 生交流 2.出示课件,学生齐读描写月亮的古诗。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 王维 《竹里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 王维《山居秋暝》 3.引出课文: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用月亮象征圣洁、美好的事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当代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晚上,去追寻美好的月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任务一:追寻月迹 (一)走进作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单元的一篇新课文《月迹》。它的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商州》《心迹》《爱的踪迹》《浮躁》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齐读课题和作者。 (二)预习检查———字词识记 1.初读课文,识写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圈出自己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留作交流。 (2)教师检查初读情况,学生交流自己读不准的字音,共同正音。 2.学习生词。 (1)我会读 悄没声儿 累累 面面相觑 倏忽袅袅 嫦 娥  嫉妒 瓷   锨刃儿 噢 掬着 (三)整体感知 1.过渡:跨越千载,明月永恒,追寻着月亮的踪迹,你发现,刚才这些诗人笔下的月亮的踪迹在哪儿? 2.生汇报: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1)竹窗帘儿里———葡萄叶儿上———镜子里———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 ———小河里———眼睛里 小结: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晚的月迹出现在中堂、院中、河边,真是无处不在,追寻月亮的踪迹多么快乐呀! 活动二:享受月趣 过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你觉得描写有趣的地方,你最喜欢哪里的月迹?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足迹,追寻月光,完成表格的填写吧~ (一)中堂寻月 点拨:寻着月亮的足迹来交流。 1.这段话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运用了什么描写 (1)关注动词:月亮会“溜”、“爬”,用了动态描写的手法,感受到了月亮的调皮可爱。个别读。老师把这些动词圈出来,正是因为这几个字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此时的月亮,它不只是天上的一轮月亮,更像是一个———顽皮可爱的小朋友。 (2)关注形状:穿衣镜上的月亮变化多,特别有趣: 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 ———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3)关注修辞手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亮升起的过程。我仿佛看到月亮慢慢地悄悄地溜进中堂,像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在竹帘儿上爬。 (4)关注变化:刚开始是一个白道儿,慢慢变成半圆,后来整个都爬上去了,作者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形状变化,仿佛让我们亲眼看到月亮升起的过程,特别有趣。 小结:月亮会溜、会长、会爬、还会变,我们都被这些有趣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和“我”的心连在一起,我们也身临其境了。这就是动态描写的作用。 (二)院中寻月 过渡: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说有趣、想画面、读语段的方法体会了有趣之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院中寻月的描写。 1.标黄的词语,是属于什么词语?———叠词 2.这段话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光的?———玉玉的、银银的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下桂树的?———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 小结:贾平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