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9223

21.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课件+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161661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课件,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之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谈话导入 言为心声。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3.学古诗四步骤你还记得吗? 解诗题、知作者、懂诗意、悟诗情 4.初读本诗:你见过这种诗吗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教师提出阅读交流的要求。 ①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②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③检查交流情况,重点识记、书写生字。 ④教师示范写生字,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⑤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5.介绍五言律诗:根据每句的字数不同,律诗又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一)解 诗 题 1.“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秋天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山居秋暝”———山间秋天傍晚的景色 (二)知作者 (1)指名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2)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他不仅写下诸多绝妙的诗句,还善于属文、作画,同时对音乐也十分精通。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三)懂诗意 1.小组合作 ①自由诵读古诗,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字词及古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 ②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讨论诗句意思。 2.理解古诗的内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新:刚刚 ②译文: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①哪句写的是静景?哪句写的是动景?将这些景物联系起来,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译文: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③ 前句写静景,皎洁的月光照在松林的翠叶间,写出了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写动景,以泉水在石上流过发出的潺潺声响,反衬山村月夜的宁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①竹喧:竹林欢声笑语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②译文: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③比较下面三种表述的表达效果。 A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B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探讨】这样写有何妙处? ①“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 ③这样写先闻其声,不见其人,但见其行,未见其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①随意:任凭 歇:尽 王孙:指作者自己 ②译文: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3.小组交流:全诗景物当中,哪些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 静:空山、明月、松树、溪石 动:清泉、竹林、浣女、莲叶、渔舟 (四)悟诗情 1. 春天的芳菲不妨任它消歇,秋天的山中“我”自可久留。多么自由自在,其实开篇就有一个字,点出了这种自在之感,你知道是哪个字吗?———空 2.介绍写作背景: 王维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在现实人生的道路上却并不是很顺利的。作者 20 岁的时候,因为受到他人的牵连而被赶出京城,五年后,他就辞去官职过上了隐居生活。后来得到唐代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