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1278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课件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32573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观沧海 曹操 新课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文明史上 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请大家自由说说你记 得哪些优秀诗歌。 学 习 目 标 ● 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积累“碣、澹、竦峙”等词语,能准 确地、有节奏地、有感情地郎读《观沧海》。 ● 2、抓住关键句,体会诗人面对短暂的人生,悲凉中又充满慷 慨的感情。 ● 3、理解面对同 一 景色,不同境遇的人的感情会有所不同。 “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总 是非常佩服他。”———鲁迅 “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 诗人。”———毛泽东 他的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他是东汉末年的枭雄。 他与他的两位儿子合称“三曹”。 他的字是“孟德”。 猜猜他是谁 知识链接:建安文学 曹操(155 — 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 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 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 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 作者简介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 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 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 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 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 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 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观沧海》 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面对波涛汹涌 的大海,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 歌里,用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汉乐府诗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 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 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 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 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 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文学常识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 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 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 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 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 戳 糖 楼 jié 东临碣石, dàn 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 秋风萧瑟 ,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zāi 幸甚至哉, 以观沧海。 sǒng zhì 山岛竦峙。 百草丰茂。 洪波涌起。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歌以咏志。 以 :连词,来。 何:副词,多么。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其:代词,指大海。 至 :极点。 以 :介词,用。 向东,往 东 到达,登上 大 海 ,这里指渤海 东 临碣 石 ,以 观 沧 海。 此句交代了观海 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海 面水波多么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连词,来 耸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多 么 水波荡漾的样子 的地点,直接写事, 写登山所见。 “ 观 ”字统领全篇。 译 文 茂盛;茂密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秋 风萧 瑟,洪 波涌起。 巨大的波涛 (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