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从 “奇树” 到 “芙蓉” 的怀人一脉 内容:回顾《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提问:“同样是‘采撷赠远’,《涉江采芙蓉》的怀人之情有何不同?” 过渡语:汉末乱世,“离别” 成为文人共通的生命体验。当 “芙蓉” 遇上 “远道”,简单的动作里藏着怎样的深情?今天我们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旧词新忆 导入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中的怀人悲歌 以诗为媒,品汉末文人的离情与乡愁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 “遗(wèi)”“还(huán)顾”“浩浩” 等古汉语词汇,把握五言古诗的节奏韵律,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体会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 “采芙蓉 — 赠所思 — 望故乡 — 叹离居” 的情感脉络,学习 “以事衬情” 的鉴赏方法,分析 “芙蓉”“远道” 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 “言浅情深” 的审美特质,感受五言古诗 “语短意长” 的艺术感染力,能结合词句阐释 “质朴中见深情” 的妙处。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汉末社会背景,理解 “同心离居” 的时代困境,体会古代文人 “怀人念远” 的普遍情感,传承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全人之美 止于至善 标题:乱世中的 “无声之诗” 作者与体例:东汉末年无名文人所作,共十九首,收录于《文选》,标志着五言古诗的成熟。 时代背景:汉末战乱频繁,人口迁徙加剧,“离别”“思乡”“怀人” 成为核心主题 ——— 既有游子思亲,也有思妇怀远。 艺术特色:语言质朴如口语,无雕琢之痕;情感真实可感,被誉为 “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 知人论世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情怀 汉末 “离别” 的社会现实: 士人游宦:为求功名远离家乡,如《古诗十九首 去者日以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写游子漂泊无依。 民生离散:战乱导致家庭破碎,“同心而离居” 成为普遍现象。 小结:《涉江采芙蓉》的 “愁”,不是个人闲愁,而是时代洪流下普通人的共同悲叹。 知人论世 “离别” 的汉末图景 “采芙蓉” 的动作里藏着什么? 题目解析:“涉江”——— 渡水而行,暗示为 “采芙蓉” 历经跋涉,凸显 “赠所思” 的诚意;“采芙蓉”——— 采摘荷花,芙蓉(荷花)自古象征 “纯洁”“思念”(《楚辞》中已见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的怀人意象)。 诗题对比:与《庭中有奇树》“折荣赠远” 相比,“涉江采芙蓉” 更添 “跋涉之劳”,情感更显恳切。 解题 走进《涉江采芙蓉》 重点字音:涉(shè)、芙蓉(fú róng)、泽(zé)、遗(wèi,赠送)、还(huán,回头)、浩(hào)、离居(lí jū)。 节奏划分示例: 涉江 / 采芙蓉,兰泽 / 多芳草。 采之 / 欲遗谁?所思 / 在远道。 还顾 / 望旧乡,长路 / 漫浩浩。 同心 / 而离居,忧伤 / 以终老。 语调建议:前四句平缓带期盼,后四句沉缓含悲戚,结尾 “忧伤以终老” 拖长语调,显余味。 初读准备 字音与节奏 诗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动作与场景:“涉江” 是动态的跋涉,“采” 是轻柔的动作,勾勒出主人公在江边兰泽采摘芙蓉的画面。 意象作用:“兰泽”“芳草” 与 “芙蓉” 相映,以清新美好的景物反衬后文的忧伤 ——— 乐景衬哀情,愈显离别的苦涩。 学生思考:主人公为何 “涉江” 也要采芙蓉?(提示:芙蓉的象征意义 + 赠远的意图) 文本研读 1-2 句:采撷之乐与所见之美 诗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设问的力量:“欲遗谁” 以自问点明 “采芙蓉” 的目的是 “赠给思念的人”,随即 “所思在远道” 给出答案,瞬间将 “期盼” 转为 “失落”。 情感转折:前两句的 “乐”(采芙蓉、见芳草)在此断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