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1.解析:由≈,由此可知物体受到的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答案:(1) (2)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 2.解析:由数据猜测a与成正比关系,建立a-坐标进行描点连线. 由图线可知a-图线为过原点的直线,故F一定时,a与成正比,即a与m成反比关系. 答案: (1)见解析图 (2)反比 3.解析:(1)实验中把所挂槽码的重力之和看成与小车所受拉力大小相等,没有考虑摩擦力,故必须平衡摩擦力且应排在步骤B之后. (2)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 V电压的蓄电池上将无法工作,必须接在4~6 V交流电源上. (3)作a-M关系图像,得到的是曲线,很难进行正确的判断,必须“化曲为直”,改作a-关系图像. (4)①电磁打点计时器应靠右端安装,留出小车的运动空间;②释放小车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③连接小车的细绳应平行于木板,故应调节滑轮位置使细绳平行于木板. 答案:(1)平衡摩擦力 B (2)D 6 V电压的蓄电池 4~6 V的交流电源 (3)G a-M图像 a-图像 (4)①应靠右端 ②应靠近打点计时器 ③使细绳平行于木板时滑轮所处位置 4.解析:(1)E点瞬时速度 vE==0.85 m/s; A、F两点的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 AF==0.7 m/s; 由Δx=aT2可得a==5 m/s2. (2)在拉力一定时,a与M成反比,故得到多组数据后他应描绘的图像是a-. (3)①由题图丙可知,当拉力为0时小车的加速度大于0,故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过度; ②要使绳子所挂砂和砂桶的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绳对小车拉力的大小,必须使m M,否则将会出现较大误差. 答案:(1)0.85 0.7 5 (2)a- (3)①平衡摩擦力过度 ②不满足小车的质量远远大于砂和砂桶的质量 5.解析:(1)本实验木板表面不可能光滑,摩擦力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要平衡摩擦力.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M+m)a,解得a=,则绳子的拉力F=Ma=,可知当砝码(包括砝码盘)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质量M时,小车所受的拉力等于砝码(包括砝码盘)的总重力,所以应满足的条件是砝码(包括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3)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二定律当成已知的公式来使用,故A错误;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该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故B正确;平衡摩擦力后μ=tan θ,与重物的质量无关,所以不用再次平衡摩擦力,故C错误;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故D正确. 答案:(1)平衡摩擦力 (2)m M (3)BD 6.解析:这是探究小车加速度与钩码质量的关系,所以该实验必须平衡摩擦力,并且要保证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1)由题图图像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非线性关系. (2)a-m图线不经过原点,在m轴上有截距,即挂上小钩码后小车加速度仍为零,可能的原因是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3)本实验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应采取的措施是调节轨道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答案:(1)非线性 (2)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3)调节轨道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 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7.解析:(1)为充分利用纸带,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传感器的示数,故A正确;为得出普遍规律,改变砂和砂桶质量,打出几条纸带,故B正确;小车受到的拉力可由拉力传感器测出来,不需要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故C错误;小车受到的拉力可以由拉力传感器测出,实验中不需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D错误. 由于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纸带上面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1 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则C点的速度为vC=×10-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