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53373

14.1 《促织》 课件(共5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427333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4.1,促织,课件,59张,PPT,统编
    (课件网)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古代很多皇帝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做木工,宋徽宗喜欢踢球,重用了踢球踢得很好的高太尉,结果是祸国殃民,明朝皇帝明宣宗的爱好是斗促织,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解题 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有一首七绝———《促织》,“一声能遣万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不能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本诗以蟋蟀一叫,秋凉了,提醒人们赶快纺织,故实为督促纺织之意。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一群锦衣公子围着一只陶罐,喊着:“黑旋风,咬它后腿!” 书生典当佩玉换虫罐,商贩叫卖"金翅大将军" 赌坊中虫主高呼"斗死方休!" 围观者掷银呐喊! 虫市,商人高举蟋蟀罐喊“十两黄金不二价!” 《苏州府志》提及宣德年间“岁贡促织”,甚至设有专职官吏督办。 明万历《杭州府志》载:“促织之戏盛于宣德,杭城有‘蟋市’,斗者输赢动辄百金。” 袁宏道《促织志》详细记载蟋蟀品种、饲养法、赌斗规则,反映明代斗虫市场的疯狂。 明中叶后,江南出现专业“蟋蟀经纪人” 蟋蟀罐制作工艺登峰造极,故宫藏品“大明宣德年制”青花蟋蟀罐成为顶级奢侈品 语言建构和运用:积累文言文词句并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用流程图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朴素凝练的叙述语言,学习延宕、突转的叙事策略。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对社会罪恶的揭露,对底层百姓的关注和同情。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人,清代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30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次年辞幕回乡。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70岁才“撤帐归来”,71岁补贡生。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清初统治者注意整顿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贪官污吏,更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底层人民大众哀告无门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促织》一文中有所体现。由于清代大兴文学狱,故作者只能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在封建社会仍具有普遍意义。 知人论世 《促织》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发生的事,其实大有深意。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也被视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犬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了解作品 《聊斋志异》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作品代表作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摧残,《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作品。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具有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后世评价 纪晓岚:“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 鲁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