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位于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该单元以“责任”为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通过课文中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它是根据史实创作的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文章内容分为惊闻噩耗和艰难抉择两个部分,表现了毛主席作为普通父亲的真实情感和身为国家领袖的伟大胸怀。 学情分析 文章的历史背景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与学生现在生活的时代隔着两三辈人的距离。学生们对抗美援朝的史实、对毛主席和毛岸英的生活经历,并没有太多了解,只能依靠有限和抽象的语言,进行想象。对于文中毛主席失去长子的痛苦,同学们能与生活联系,有一定的感悟。但是,对于毛岸英勇赴国难、为国牺牲的高尚举动,对于毛主席以大局为重的伟大胸襟,同学们都有些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学生能在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故事,并结合课文内容和英雄人物故事,说说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能感受革命先辈们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象深刻的英雄人物,并练习讲述。 2.拓展文章《岸边英魂 高山忠骨》,丰富对于这一史实的感性认识。 教学流程 视频导入 由“接英雄回家”的视频,引入本文第二部分———艰难抉择。 主席内心我会悟 1.引导学生回顾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引出情感天平。 3.出示阅读任务:默读读课文第二部分,用横线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作批注,体会主席的内心变化。 4.小组根据以下格式交流:请大家跟我看,我找到的是这处: (句子),这是对主席的 描写,从这段话我体会到主席 的内心,情感天平向 (父亲/领袖)一侧倾斜。 5.个人按格式要求汇报。 (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一句引导: 先请发言学生读出相应情感,其他学生评价并再次朗读;教师语言引导:语言是有画面的,尽管主席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和眷恋,但这份悲痛和眷恋早已写在 主席的动作和神态中......请全班再用朗读声,读出主席心中的悲痛。体会情感天平向父亲一侧倾斜。 (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一句引导: 先请学生说说感受到的人物内心;再补充相关资料:根据规定,以毛岸英的职位,是可以直接将遗体运回国内的,为什么毛主席还要犹豫,引出主席的顾全大局;配乐描述、师生接读这一部分。体会情感天平向领袖一侧倾斜。 (3)“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一句引导: 学生发言后,另请学生读出相应的情感,其他同学根据评价标准评价;再请全班读出主席内心的悲痛、眷恋。体会情感天平又向父亲一侧倾斜。 6.根据天平的几次摇摆,体会主席纠结、复杂的内心,并分析出主席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7.根据“泪湿枕巾”的细节,想象主席做决定当晚的语言、动作、神态。 8.出示主席珍藏的遗物图片,再次深入体会主席的常人情感与伟大胸怀。 (三)英雄故事我会讲 请学生上台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故事,其他同学结合评价标准,作出评价。 教师配乐补充抗美援朝志愿军牺牲的人数、杨根思、邱少云、冰雕连战士的故事等资料,再描述:他们和文中的毛岸英一样,用生命谱写出英雄的赞歌,也应证着文中末尾毛主席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四)结合课文和英雄人物故事,理解批示。 教师解释“马革裹尸”。 学生结合课文和资料,说出对批示的理解。 (五)升华感悟 由革命先辈的责任与担当,引入单元导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