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月迹 [教学目标] 1.认识“嫦、娥”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月迹” 1.引导交流:月亮,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吟诵的对象,你能吟诵有关月亮的诗句吗 预设: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揭示“月迹”,初释课题。 (1)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将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wā)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 (板书课题:月迹) (2)你知道“月迹”指什么吗? 点拨:“迹”是指“足迹、印记”。“月迹”就是指“月亮的足迹、印迹”。 二、初读课文,探寻“月迹”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一找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在文中做好标注。 2.认识作家、作品。 (1)提示学生关注课本下方的注释。 (2)课件出示作家介绍。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商州》《心迹》《爱的踪迹》《浮躁》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3.反馈字词预习情况,正音辨形。 (1)课件出示本课需要学习的生字,指导认读。 (2)引导学生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相机指导: 点拨1:“嫉妒”和“忌妒”的词意相同,但字音不同,“嫉”读jí,“忌”读jì。 点拨2:“嫦、娥、瓷”可以借助“常、我、次”来读准字音。 点拨3:“悄”是多音字,有qiǎo和qiāo两个读音。课文中“悄没声儿”的“没”读mo。 点拨4:“累”是多音字,有léi、lěi和lèi三个读音。读léi时,可组词“累累、硕果累累、果实累累”;读lěi时,可组词“积累、长年累月”;读lèi时,可组词“劳累、疲累”。 引导学生交流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相机指导: 点拨1:“满盈”指全部占满、充满。 点拨2:“倏忽”指很快地;忽然。 点拨3:“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点拨4:“面面相觑”指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相互望着,都不说话。 4.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厘清思路。 (1)引导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呢? 预设:月亮的足迹出现在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水里、眼睛里。 (2)课件出示线索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月亮的足迹。 (3)组织学生交流:你们发现的这些月亮的足迹分别都是在哪儿出现的? 师生合作归纳: 地点 月迹 中堂里 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 院子里 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上 小河边 眼睛里、水里 (4)小结:“中堂———院中———河边”是孩子们寻月的足迹,也是作者写作的顺序。 三、聚焦文本,品味“月迹” 1.默读课文,圈画出你觉得有趣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2.组织学生交流,小组汇报。 (1)品味堂中月。 ①课件出示: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②引导思考:这段话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1:“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等关键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