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中的景物描写。 2.鉴赏本文炼字的艺术特色和沉郁顿挫的诗风。 3.把握诗歌主旨,理解诗人心系天下的胸怀,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领悟诗歌意境,理解“坼”与“浮”的意蕴。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诗歌类别导入: 唐代登临诗: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全盛时期,诗歌题材包罗万象,其中登临诗是不容忽视的一类。登临诗,是指作者登临某山或亭台楼阁而生发某些情思的诗词。这类诗或写人生哲思,抒发襟怀抱负;或感时伤乱,寄寓身世之悲;或于兴亡之叹,隐喻现实;或在山长水阔间思乡怀人。《登幽州台歌》、《登金陵凤凰台》等。 二、文本研习: (1)知人论世: A、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肃宗时,官左拾遗。曾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B、作家作品: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从成都沿长江漂泊到洞庭湖,登上岳阳楼。本诗为诗人晚年作品,诗人已57岁。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5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 到59岁去世,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九个年头了,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两年后去世。 (2)以声绘情: A、划分节奏,诵读感知。(学生自由诵读二分钟,自主划分节奏) B、谛听名家朗诵。(视频) C、教师范读。 D、一名学生诵读。(师生点评)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E、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思考: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意象: 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 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 开阔博大 孤舟、关山 孤独凄凉 F、理解诗歌大意:(同学们参照注释,抽四位学生口头讲述四联的大意,师生点评) (3)缘景明情: A、请同学们齐读诗歌一遍,然后思考:(思考五分钟,点名三位学生分别回答) 1.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2.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 3. 结合诗歌的最后两联,分析诗人为何老泪纵横? 第一小题答案:(点拨:时间空间的对比) 通过今昔对比,写早年听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第二小题答案:(点拨:记住答题思路,欣赏微视频) ①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 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②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隔于东南两边,日月星辰昼夜都在洞庭湖上漂浮。 这两个字使意境更加雄浑开阔,景色宏伟壮丽。 ③运用夸张的手法,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诗歌炼字题答题思路: 释字意 + 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