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不负苍生,独负卿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熟悉书信写作的规范,能运用书信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 4、:理解、唤醒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字意洞,号抖飞 近代民主革命者 1900年,13岁,参加童子试,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 1901年,14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在城内锦巷七星君庙,作了《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讲,听讲者无不为之动容。全闽大学堂一个学监也夹在人群之中,听后悄然感叹:“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1906年,19岁,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 1907年,20岁,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加入同盟会,尤善演讲,听者无不感动。 1911年,24岁,参与广州起义。4月27日,起义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审大堂宣传革命道理。几天后,林觉民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886-1911) 当时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 林觉民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林觉民简介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后陈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两年后在悲伤抑郁中去世。 写作背景 《与妻书》原文 写在一方布帕上 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资料链接 禀父书 林觉民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参考译文】不能尽孝的儿子觉民叩跪启禀父亲大人:儿子我若阵亡,只是会连累长辈受苦,弟妹缺衣少食而已。然而却对全国民众大有益处。(儿子我) 这极重的不孝之罪,乞求(父亲大人的)宽恕。 林觉民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 买主叫谢銮恩,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桥巷17号。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 林觉民是林徽因的亲叔叔,林觉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被誉为天下第一情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深深的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文体知识 资料链接 书信 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它们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到国人的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