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分层训练(十二) 12* 与朱元思书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蝉则千转不穷(尽) B.负势竞上(凭借) C.横柯上蔽(隐蔽) D.好鸟相鸣(美丽的) 解析:“蔽”应解释为“遮蔽”。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千丈见底 有时见日 C.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解析:A项,绝妙/停止,断绝;B项,两个“见”都是“看见”的意思;C项,向上/在上面;D项,数词,十的十倍/多次。 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解析:“反”同“返”,返回。 4.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5.下列对《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B.第1段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第2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第3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出山中热闹的景象。 解析:“以静写动,显示出山中热闹的景象”有误,应为“以动写静,反衬出山林之寂静”。 6.默写。 (1)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2)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3)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通过写蝉和猿的叫声来衬托山林宁静的句子是: 蝉则千转不穷 , 猿则百叫无绝 _。 (4)《与朱元思书》中侧面烘托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的句子是: 游鱼细石 , 直视无碍 。 (5)《与朱元思书》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急湍甚箭 , 猛浪若奔 。 (一)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任意东西( 向东或向西 ) (2)蝉则千转不穷(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 (3)横柯上蔽( 在上面 ) (4)在昼犹昏( 好像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湍急的江水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的叫声也长久没有消失。 9.下列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领全篇。 B.第2段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富春江水之“异”。 C.第3段写山,包括富春江两岸的高山、泉水、草木、鸟兽,以及人在此景中的感受。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在劝说朱元思放下繁杂的公务,欣赏美景,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美好自然的喜爱和归隐林泉的愿望。 解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0.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富春江山奇水异。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1.(2025·西安西咸新区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顾章书 吴 均 仆①去月②谢病③,还觅薜萝④。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⑤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