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四) 24 愚公移山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聚室而谋曰(房屋) B.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D.虽我之死(即使) 解析:“室”应解释为“家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惩山北之塞 B.何苦而不平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且焉置土石 解析:A项,古义:苦于。今义:处罚。B项,古义:担心什么。今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C项,古义: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D项,古今义都是“放置、安放”。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闻之 D.投诸渤海之尾 解析:A、C、D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C.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D.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解析:A项,将近/况且;B项,“以”都是“凭借”的意思;C项,代词,他的/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项,往哪里、在哪里/语气词。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解析:“曾不能”表示否定,“损”是动词,“魁父之丘”是“损”的对象。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C ) A.面山而居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杂然相许 D.吾与汝毕力平险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面向;B项,名词作状语,用箕畚;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7.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课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又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课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不应以此结尾。 D.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解析:《愚公移山》以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肯定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同时也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不应以此结尾”的说法是错误的。 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达于汉阴”的“汉阴”指汉水北岸。 B.“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C.《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杞人忧天》就出自该作品。 D.称谓常暗含情感倾向。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与“智叟”,同样是称呼老年男子,“公”比“叟”更显尊敬。 解析: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汉阴”指汉水南岸。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①木,有鸟焉,其状如乌②,文首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