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千古绝唱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欧阳修《蝶恋花》)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宋·李之仪《卜算子》)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红豆》)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静 女 学习目标: 1.温故知新,回顾《诗经》的文学常识。 2.诵读并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双关、象征等艺术手法。 3.准确把握诗中人物形象特点,感受其真挚的感情。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 时间与篇数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作者与名称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 温故知新 《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它是我国 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原来称为 《 》 或 《 》,到西汉,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句式以 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 、 。 《诗经》按其形式可分为 、 、 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 、 、 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歌 现实 诗 诗三百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四 重章叠句 反复吟唱 《诗经》 内容 风 雅 颂 (十五国风160篇) (大雅、小雅105篇) (周颂、鲁颂、商颂40篇) 风土之音(民间歌谣) 朝廷之音(宫廷乐曲) 宗庙之音(宗庙祭祀) 表现 手法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陈述铺叙)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比 兴 赋 问题导学 1、诵读全诗,正字音,明节奏,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把握诗意。 2、再读课文,说说三节诗写了哪些内容?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思考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展现了怎样的主题? 诵读要领: 要读出句内节拍,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sì yú chí chú xiàn yuè yì rǔ kuì tí fēi luán yí rǔ 静女 《诗经·邶风》 1.诵读全诗,正字音,明节奏。 bèi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sì yú chí chú xiàn y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