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书房,是文人安身立命之地。 如果说客厅是关乎面子,那么书斋就是关乎心灵的地方。 书斋的命名可以反映主人的思想和情感——— 稼轩: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 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聊斋:蒲松龄,摆茶水请路人聊奇闻异志,作《聊斋志异》素材 饮冰室:梁启超; “吾今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饮冰”隐喻内心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责任担当。 惜抱轩:清散文家姚鼐nài,长期久坐看书,元气虚损。惜抱取自道士建议,含有抱元守中、爱惜身体之意。 归有光 活动一: 知人论世 体会标题 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丈见方的斗室。 追念祖先 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言其窄小 如颈背之间,故名。 志: “记”的意思,它是散文的一种,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记录人、事迹,如墓志、人物志。 以此自勉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自号项脊生;有通过读书光耀门楣的志愿。 为何取名项脊轩? 9岁 能文 15岁 束发读书 20岁 考中秀才 35岁 乡试中举 连续8次, 会试落选。 66岁 病死于任上 60岁 中进士,任县令。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明代昆山人,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朝散文家、官员。 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其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 8岁 母死 18岁 写《项脊轩志》 23岁 娶魏氏 28岁 妻死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母亲二十五岁时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他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写作背景 xuān lù qì yuán dài cuàn yù b guī fēi gū hé hù jiōng y u sh n y n háo wù páo qī xiào lài zǐ 读文正音 自读:在课本上找出对应字词,做好注音! 朗读视频(来源于网络) 读文正音 活动二: 赏一间书斋 品旧貌新颜 1.通读文本,概括内容。 本文写了( )破屋,( )情感,( )亲人,( )琐事。 要求:在括号里填上数量词。 一间破屋:项脊轩(书斋) 两种情感:喜、悲 三位亲人:母亲、祖母、亡妻 四件琐事:叔父分家、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初读感知 2.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喜”字贯穿。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与妻子的往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初读感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 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原来的 一丈见方 渗漏 向下,名作状 每当 桌子 环顾四周 放置 朝北 得到阳光 超过 光线不明 从上面,名作状 判断句 略微 修缮 开 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