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0586

浙美版(2024)七上 第一单元第2课《烽火岁月中的木刻》课件(16页)+教案+视频素材

日期:2025-10-23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1869660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烽火岁月中的木刻,视频,教案,16页,课件,2课
    (课件网) 七年级美术 · 专题课 烽火岁月中的木刻 浙美版七年级上册'以刀代笔'单元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XXX 这一时期,中国所处的环境是什么? 阐释抗战木刻在民族危亡中的宣传动员作用。 理解美术与社会、历史的关系,掌握基本表现方法。 新知探究:抗战木刻的社会功能 历史现场 1933年上海街头木刻展览,作品以1-2毛钱的价格义卖,所得 款项全部用于支援东北义勇军。 小组讨论 为何木刻比油画、国画更适合成为“街头宣传武器”? 提示:材料成本、制作效率、传播范围。 教师总结 木刻的便携性、复制性和强烈视觉冲击力使其成为了最有效 的“视觉传单”,在唤醒民众、鼓舞士气方面发挥了巨大作 用。 艺术手法对比 传统木刻 vs 抗战木刻 维度 传统木刻 抗战木刻 创作目的 复制书画/宗教题材 社会动员/抗日宣传 视觉语言 细腻线条/设色繁复 黑白对比强烈/造型简练 传播方式 书籍插图/文人雅玩 街头传单/报刊连载 案例分析 《怒吼吧!中国》———作品中,绳索象征着民族所受的压迫,而紧 握的拳头则象征着人民觉醒后的反抗力量,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 号召力。 互动环节一: 寻找'视觉炸弹' 任务:木刻版画风格动画《秋夜》———鲁迅) 高清图,用红笔标注最具冲击力的视觉元素(如爆炸 线条、人物表情) 讨论:这些'视觉炸弹'如何激发观众的情绪? 教师点拨:平刀铲刻技法形成的粗犷线条,如同战场上 的呐喊 技法实践:材料与安全 Practice & Safety Guidelines 材料清单 彩色卡纸(黑/白/红80-120g)、安全圆头剪刀(刀刃 ≤10cm)、镂空模板(五角星/红旗) 安全提示 禁止单手发力剪刻,模板边缘需打磨光滑 技法预习 阳刻(保留形象,刻去背景)vs 阴刻(刻去形象,保留背景)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全国领先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 七年级《烽火岁月中的木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七年级上册"以刀代笔"单元的第二课时,承接前课对鲁迅新兴木刻艺术革新的认知,聚焦1930年代抗战木刻的社会功能。通过分析温涛《她的觉醒》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木刻如何以"视觉传单"形式服务于抗日救亡运动,实现从"艺术为人生"到"艺术为革命"的思想升华。单元地位上,前承新兴木刻的技法基础,后启当代版画的社会责任教育,形成"艺术与时代"的完整认知链。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储备 历史基础:同步学习"抗日战争"单元,了解九一八事变、敌后游击战等基本史实 艺术经验:掌握剪纸、拼贴等手工技法,但对"分镜叙事"的逻辑构建能力较弱 (二)认知特点 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形式运算阶段"初期,需具象案例支撑抽象思考 对英雄叙事类主题兴趣浓厚,符合埃里克森"同一性形成"阶段的心理需求 (三)实践难点 将历史情感转化为视觉符号(如用折线表现紧张感) 分镜画面的"起因-发展-高潮"逻辑连贯性构建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表述 对应课标要求 文化理解 阐释抗战木刻在民族危亡中的宣传动员作用 理解美术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美术表现 运用撕纸阳刻/阴刻技法完成主题创作 掌握美术表现的基本方法 审美判断 分析黑白对比、分镜叙事的艺术效果 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创意实践 设计"抗战小英雄"主题分镜草图 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美术创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抗战木刻的"现实题材—视觉张力—社会传播"三位一体特征 难点:分镜画面的叙事逻辑连贯性(如用视觉语言表现"情报传递"的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