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观沧海》 东汉末 曹操 学习目标 背诵默写全诗,掌握 "澹澹"" 竦峙 " 等关键词译 了解曹操生平、建安风骨及创作背景 理清 "观海 — 写景 — 抒情" 脉络,理解虚实构思 赏析大海 / 日月意象,描述壮阔画面(应对中考题型) 掌握炼字答题法(释义 — 描景 — 悟情),识别借景抒情等手法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 身份: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奠基人(追尊魏武帝) 文学地位:建安文学开创者,推动诗歌 “由文向质” 转变 特质:融政治家雄才与文人敏感,作品含人生感慨与家国抱负 文学方面 作品:诗歌 《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短歌行》 基调:雄浑壮阔、慷慨悲凉,契合 “建安风骨”(刚健真挚) 特点:借乐府旧题抒新情,以实景(沧海、老骥)喻志,语言简练有气势 身份介绍 创作背景 一、官渡之战:北方局势奠基 时间:东汉建安五年(约 200 年),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决战 影响:打破袁绍对北方的垄断,占据冀、青、幽等州大部,军政实力大幅提升,为统一北方扫清核心障碍 二、北征乌桓:巩固后方的军事行动 背景:袁绍病逝后,其子袁尚携残余势力投奔辽西乌桓(北方游牧部族,依附袁绍旧部),与首领蹋顿联合袭扰曹操边境 目的:曹操为消除北上隐患、稳固后方,为后续南下统一中原铺路,亲率大军北上 过程:克服北方严寒、粮草运输困难,突袭乌桓主力,最终大破敌军,斩杀蹋顿,收降乌桓部众,彻底平定北方边境 三、创作情境:胜利归途的诗兴 地点:北征胜利后,曹操率军沿渤海归途,登临碣石山(今河北秦皇岛附近,属当时北方边境战略要地) 触景:登高远眺,见渤海波涛汹涌、山岛挺拔耸立,秋日海天壮阔之景直击心怀,心生震撼 创作:诗兴勃发,挥笔写下《观沧海》(后收录于其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首章) 抒情:诗中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等句,既写眼前沧海实景,更暗抒扫平割据、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 此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山水诗,标志着曹操从政治领袖到文学大家的身份转变,其创作恰处于他人生功业巅峰与诗歌艺术成熟的交汇点。 乐府演变简表 时期 核心变化 代表(作品 / 人物) 诗体属性 音乐属性 起源期 (汉) 设乐府官署;“乐府” 变诗体名 《陌上桑》 《孔雀东南飞》 依附音乐机构 强,可演唱 转型期 (魏晋) 文人旧题新咏 曹操《观沧海》 独立诗体 减弱 拓展期 (唐) 新题乐府; 新乐府运动 杜甫《兵车行》、 白居易《卖炭翁》 重现实功能 弱,书面为主 定型期 (宋至清) 成固定诗体类别 仿乐府风格作品 体系成熟 基本消失 建安文学 概念:指东汉末年 “建安年间”(196-220 年,汉献帝年号)至曹魏初年(约 230 年前),以文人创作为主体的文学形态,核心为诗歌,兼及散文、辞赋,因风格刚健、贴近现实,成为魏晋文学的开端。 风格标识:以 “建安风骨” 为典型特征 ——— 语言质朴刚健,情感真挚雄浑,不尚雕琢(如曹操《观沧海》的壮阔意境)。 一、核心领袖:三曹 曹操(Cáo Cāo)———《观沧海》《龟虽寿》 曹丕(Cáo Pī)———《燕歌行》《典论 论文》 曹植(Cáo Zhí)———《洛神赋》《赠白马王彪》(被誉为 “建安之杰”) 二、重要群体:建安七子 陈琳(Chén Lín)—《饮马长城窟行》王粲(Wáng Càn)—《登楼赋》(“七子之冠冕”) 徐干(Xú Gàn) 阮瑀(Ruǎn Yǔ) 孔融(Kǒng Róng) 应玚(Yìng Yáng) 刘桢(Liú Zhēn) 三、其他代表 蔡琰(Cài Yǎn)【蔡文姬】———《悲愤诗》 题目解析 1. 字词拆解 观:指 “登高审视、凝神观赏”, 暗含曹操登碣石山时的主动视角,体现其作为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