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劝 学 荀子 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名况,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当时人们尊重他,时人尊称“荀卿”。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特别强调教育作用,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作者简介 孟子 荀子 宇宙观 孟子心目中的“天”是万物的主宰,并且有判别义理、是非的能力。 荀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也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只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与人事无涉,相信人定胜天。 伦理观 孟子主张“性善说”。所谓性善,即是说人性之中,而具善端,是与生俱来的特性,那就是仁、义、礼、智,称为“四端”。 荀子主张“人性恶”,因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而恶害”,而要使人向善,就必须靠后天人工的节制和教育。 政治观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他认为政治的最高理想,是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保民及救世。因此,统治者必须先有仁心,再培养出德性,才能施行仁政。 荀子主张“礼治”,他积极鼓励以礼乐制度来节制人之情欲,以克服人的恶性。并且,荀子也凭着“礼”来使人民“明分使群”,即是使人类群居生活而不争,残贼淫乱等恶行而不行。 君民关系 孟子亦提倡“民本说”,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一切的政治制度皆应为人民而设,处处为人民着想。 荀子主张“尊君”说,与孟子的“民本说”刚好相反。 荀子思想 《荀子》是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内容】《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一般认为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为其门人弟子所著。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 【特点】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绵密,善用比喻。 作品简介 劝:勉励、劝勉、鼓励。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节选。 解题 课文导读 劝,勉也。———《说文》 从力,雚( guàn)声。简化字中“又”仅是一个符号。本义:勉励 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求 信、达、雅 原则 留、删、补、换、调、变 方法 翻译指导 ①君子:此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可以:可以用(它);应该 ③已:动词,停止 第一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提取靛青。 ②之:代词,它 ③于:介词,第一个意为“从”;第二个表比较,意为“比” ④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可是 ⑤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特殊句式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第二段 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译文:冰,是水制成的,可是比水寒冷。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①为:动词,制成,凝结 ②之:代词,代冰。 ③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可是 ④于:介词,意为“比” ⑤而寒于水:特殊句式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得墨线,用火烘烤使之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符合圆规的要求。 ①中:符合、适合 ②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 ③輮:,同“煣”,使动,用火烘烤使之弯曲。 ④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把。为,动词,做成。 ⑤其:代词,代前文的“木”,它 ⑥曲: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 ⑦规:圆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①虽:即使 ②有:同“又”。 ③槁:枯,暴:晒 槁暴:枯干、晒干 ④挺:直 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