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2325

29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三) 23 《孟子》三章 语文 八年级上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0次 大小:441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三,孟子,三章
  • cover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三) 23 《孟子》三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B.丈夫之冠也(行冠礼)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起) D.寡助之至(极点) 解析:“举”应解释为“选拔、任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 A.人恒过 B.劳其筋骨 C.必先苦其心志 D.饿其体肤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D ) A.妾妇之道也 三里之城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此之谓大丈夫 C.百里奚举于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 D.独行其道 得道多助 解析: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均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C项,均为介词,从;D项,道路/仁政、正道。 4.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C.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富贵不能淫》中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在阐述的思路上,从国家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的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能行仁政的君主。 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了中心论点。 6.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 B.《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合称为“四书”。 D.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解析: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7.默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2)孟子所说的“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在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3)“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到“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让我们经受磨炼,增长才干。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B.行拂乱其所为(扰乱) C.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D.征于色,发于声(征服) 解析:“征”应解释为“征验、表现”。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译文: 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10.孟子论辩善用排比句式,请从课文中任选一组,分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开篇举出六个事例形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