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分层训练(十九) 19 怀疑与学问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怀疑 不仅 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也 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折扣( zhé ) 懒惰( duò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锻liàn( 炼 ) shú( 塾 )师 (3)在文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4)在文段处填入的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B) A., 、——— , B.、 、——— ; C.、 、 : , D., , : , 解析:第一处和第二处前后均为并列短语,应用顿号;第三处是对“大学问家”的解释,应为破折号;第四处是并列分句,应用分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这是安人心之策。如有谣言,也不攻自破。 C.广大网民要切实提高对网上信息辨伪去妄的能力,多一些理性分析,少一些盲目转发。 D.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靠墨守成规的努力换来的。 解析:“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不符合语境,应改成“坚持不懈”或“持之以恒”。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这一番事前的思索,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B.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也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C.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D.看到红如灯笼的柿子,圆如绣球的橘子,形如葫芦的柚子,使人垂涎欲滴。 解析:A项,不合逻辑,应在“随便”前加上“不”;B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也”改为“都”;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掉“看到”。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B)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 , , ,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①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②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③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④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A.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 解析:通读四个句子,可以发现第③句承接上文“过去学者的学说”,首先谈态度,应为首句;然后第①句中的“辩论”、第④句中的“评判”、第②句中的“修正”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排序的。所以正确的排序为③①④②。 (一)(2023·常德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庸常的社会里学会找自己 陈 方 ①在一个“焦虑”成为时代流行语的社会里,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也有可能被过度诠释,因为这个社会里的每个群体由于安全感的欠缺往往变得过分敏感。比如从“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的励志标语中读出“穷二代”和“富二代”的对立,显然是因为我们过度“敏感”。既然是“励志”,自然要找到励志的模本。这一标语中,“富二代”只是一个参照的对象,只不过在当下情绪复杂的社会里,“富二代”总是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罢了。 ②不能否认,国人总有一种“必须向谁看齐”的心理习惯。这种习惯表现在:父母教育孩子时会批评孩子不如谁谁谁优秀;老婆数落老公时会唠叨,说他不如谁谁谁有钱;即便别人不要求你了,自己可能还会在心里嘀咕,谁谁谁本来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职位怎么升得那么快?! ③这是一个多少让人焦虑的社会,这话说得并不夸张。在社会公共生活里,众多因素令每个人不得不焦虑。如果说这些公共生活中的焦虑是无可避免的话,在我们的私生活里,“必须向谁看齐”的社会心理,是不是又促使自己主动投下焦虑的种子,自己给自己下了套?在“必须向谁看齐”的心理阴影下,孩子焦虑,因为他知道自己成绩没有别人好,才艺没有别人强;成年人焦虑,因为自己房子没有别人多,权力没有别人大。总而言之,我们对所谓的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