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分层训练(十七) 17 猫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 甲 (A.。 B.? C.!)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乙 (A.冤枉 B.冤孽 C.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biàn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衔着( xián ) biàn( 辩 )诉 虐待( nüè ) (2)为语段中甲、乙两处选择恰当的选项。(只填序号) 甲 C 乙 A 解析:甲处,该句表示李妈的惊慌,应使用叹号。乙处,“冤枉”指使无罪者有罪;没有事实根据,给人加上恶名。“冤孽”指冤仇罪孽。“冤屈”指不公平的待遇;不应受的损害。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选用“冤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D ) A.每逢雨季,村民再也不用提心吊胆,洪水被顺利“驯服”,沿着河道倾泻而下,河道的生态效益显著提升,泄洪能力大大增强。 B.经大量摸排、侦查,警方近日将31年前畏罪潜逃的张某缉捕归案。 C.历史学家认为,不能照搬史料中的文本妄下断语,必须把眼前的文字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才能解读其真实内涵。 D.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解析:“无所不为”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符。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有没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衡量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标准之一。 C.通过学习《猫》这篇文章,使我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D.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改正错误、认识错误的勇气。 解析:B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有没有”;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D项,语序不当,应先“认识错误”再“改正错误”。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B.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C.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 D.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解析:相邻或相近的两个数词连用表示概数时通常不用顿号,应删去句中的顿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猫》的作者是郑振铎,笔名西谛,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B.课文结尾写“我”的忏悔是出于良心的自责。 C.《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D.文章通过自我反思和忏悔,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必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富有人生哲理。 解析:作者借养猫的经历,阐述了凡事不能凭个人好恶、私心、偏见等主观臆断的人生哲理,表明了我们要关爱动物、爱护弱小的观点,也体现了作者的自省意识和悲悯之心。选项中“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必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有误。 (一)(2024·潍坊昌乐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送走三只猫(节选) 南 帆 ①一只肥猫长长地打了一个呵欠,懒洋洋地从我的记忆之中踱出来了,鼓出的肚皮隐隐地一颤一颤。 ②这只猫叫阿灰,一身又滑又亮的灰皮毛。想不起它怎么来到我们家。20世纪60年代,我们家居住在小巷一幢破旧的瓦房里,大小老少衣裳简陋,面有菜色,只有少许的荤腥短暂地熬过清苦的日子。奇怪的是,阿灰居然在这种日子里悄悄地长成了一只大肥猫。 ③阿灰是外婆的宠儿。外婆时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