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3044

3 安塞腰鼓 教学课件

日期:2025-10-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236411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安塞,腰鼓,教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3* 安塞腰鼓 导入: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的抗争史上,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刘成章先生的生花妙笔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 预习反馈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瞳仁( tóng ) 恬静( tián ) 亢奋( kàng ) 晦暗( huì ) 束缚( fù ) 羁绊( jī ) 闭塞( sè ) 冗杂( rǒng ) 戛然而止( jiá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严jùn ( 峻 ) 震 hàn ( 撼 ) fú 射( 辐 ) páng bó ( 磅 )( 礴 )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大彻大悟】 彻底觉悟或醒悟。 预习反馈 【叹为观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 声音突然中止。 刘成章,1937年出生,陕西省延安市人,当代诗人、散文家。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 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作者简介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如今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的象征。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它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以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气势磅礴而闻名天下,充分表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朗乐观的性格,1996年,安塞县(今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初读,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根据表演过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4段) 表演前 第二部分(5-27段) 表演中 第三部分(28-30段)表演后 文本探究 1.“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重复多次,既能使全文浑然一体,增强气势,又自然而然地将全文分出层次来。细读文章,分层并分析每一个“好”字所赞叹的内容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个“好”:5-13段 宏伟的场面 第二个“好”:14-17段 雄壮的声响 第三个“好”:18-22段 击鼓的后生 第四个“好”:23-24段 奇丽的舞姿 文本探究 2.这样的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壮阔、豪放、火烈 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力量、气势宏大 、气势磅礴等等。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文章的抒情线索,反复出现,使内容逐步具体化,内涵加深,突出强调作者的赞叹之情。 安塞腰鼓,它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的呢?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选择你喜欢的句段做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给人的力量。 品读,赏析语言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表演前安塞腰鼓给人的感觉。 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品读,赏析语言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3.“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短句用得好,一个动词作为一句话,节奏紧凑,使文章语调铿锵,气势强劲,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应接不暇。 品读,赏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