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预习反馈(5分钟) 1.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或看拼音写字词。 神龛(kān) 争讼(sòng) 斡(wò)旋 chàng wǎng(怅惘) 点zhuì(缀) 悄(qiǎo) 星阑(lán) liáo (燎)原 锵(qiāng)然 熙(xī)熙然 马前zú(卒) 人情shì(世)故 溺(niào )炕 恐吓(hè ) 司马懿(yì ) 骠(piào)勇 慰藉(wèi jiè) 焚身(fén shén ) xiàn mù(羡慕 ) 2.读课文,找到对应解释的词语。 斡旋 :调停,调解。 ___锵然_____: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 __垂珠帘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豪华。 ___幽悄____:幽深寂静。 __熙熙然___:形容明亮的样子。 ___人情世故__:为人处世的道理。 吴伯箫,原名熙成,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 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卷网-副社长兼总编辑。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 作者简介 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文体特点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知识链接 跳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文章写了有关灯笼的哪些事? 挑灯笼接祖父 挑灯笼上下灯学 村口高挂红灯 元宵看龙灯伴小灯眠 族姊远嫁兴衰 纱灯描红 对宫灯的想象 联想爱国名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寻找灯笼那些事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精读3—11段,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诵读,细细品味。 示范格式:我从第_____段___句子中读出了_____ 。 我从第7段_____句子中,读出了作者元宵节玩龙灯、看跑马灯、猜灯谜时的喜悦和童年的乐趣。 感受灯笼那份情 第3段【挑灯笼接祖父】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第4、5段【挑灯笼上下灯学】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第6段【村口高挂红灯】 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祖孙夜行,灯笼照亮路途,传达出温暖的亲情 挑着纱灯上下灯学,母亲无微不至关怀,背井离乡怀念珍贵母爱 乡俗还愿村口红灯,村民的淳朴善良,抚慰孤行客担惊受怕和孤独的内心 感受灯笼那份情 第8段【族姊远嫁兴衰】 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第9段【纱灯描红】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 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记录岁月沧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