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3613

第14课 唐诗五首 使之塞上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8096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课堂,14课,唐诗,五首,使之,塞上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唐诗五首 使之塞上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进一步掌握律诗的结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节奏,感知诗韵,读懂诗意 。(重点) 3.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通过品析诗中丰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重难点) 4.感受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有一位诗人——— 他生活在盛唐时代;他春风得意,高中状元;宦海沉浮,半隐半仕。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他天才妙悟、神韵悠然;笃信佛教,人称“诗佛”。 他是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与王维相遇,与王维同行,共赴塞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被称为“ 诗佛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在400余首存诗中,他的山水田园诗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著称;边塞诗也别有一番风味。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 苏轼评价王维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听范读】 播放音频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shǔ)国/过居延(yán)。 征蓬( péng)/出汉塞(sài),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dū)护/在燕(yān)然。 容易写错的字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理解古诗】 译文:(我乘)一辆车要去慰问边关守军,出使途中经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译文: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地关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地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长河:指黄河 译文:大沙漠里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边上西沉的落日正圆。 译文:走到萧关恰逢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文章解析】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问边 目的 居延 地点 【起】首联点题,交代诗人此次出使的地点和事由。“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2.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承】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莲、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凋怅,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苏轼评价王维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请你展开想象,描绘一下这两句展现的画面。 在浩瀚无边的大漠上,烽火台上一缕白烟直冲云霄。滔滔的黄河水不见源头,在暮霭苍茫中,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一轮圆圆的落日渐渐西沉。好一幅苍凉阔大且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这两句诗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它到底“美”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中,“直”和“圆”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拓展体会: 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