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北宋词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词的上阕通过对“落花”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下阕则在抒情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落花”归燕”等,将自然之景与内心之情巧妙融合,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词析句,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语文素养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如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常见意象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进行简单的诗词诵读。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在理解诗词的深层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以及欣赏诗词的艺术魅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深入文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中字词的含义,把握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词的语言,学习词中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感受宋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1.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赏析词中优美的语句,学习词中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思考和哲理,理解作者在看似闲适的情感背后的淡淡哀愁。 2.引导学生体会宋词的韵味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古色古香的音乐,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有一种文学形式,它字数不多却能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答出“诗词”。接着引出今天要学习的一首经典宋词———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二、重难点讲解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婉丽含蓄,是婉约派代表词人。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 写作背景:晏殊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三、初读感知: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字词理解: 针对词中的重点字词,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等,结合注释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办法。 香径: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 徘徊:来回地走。 四、词句赏析 1.内容解析: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词的内容。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提问学生:“从这两句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在亭台上,吟诵新词,饮酒自酌的情景,以及与去年相似的天气和亭台,却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夕阳西下几时回” 进一步探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难以重现的感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让学生思考这两句中“花落去”和“燕归来”分别象征着什么,它们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对比,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