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6027

辽宁省点石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份联合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8次 大小:2447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辽宁,学期,试卷,语文,考试,联合
  • cover
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水,既是生命之源,亦是文明之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水”这一意象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其内涵早已超越自然物质范畴,演化为承载伦理、政治与哲学意涵的价值符号。从《诗经·大雅·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文明起源想象,到《老子》“上善若水”的至德推类;从《管子·水地》视水为“万物之本原”的宇宙论,到《孟子》以水“就下”之性推类“民归仁政”的政治合法性。在先哲的认知中,“水”意象既是自然之真的具象,又是价值之善的化身。他们不仅关注水的流动、润泽、清浊等物理特征,更从水的功能中提炼出生存智慧,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推类方式,将水的物理特征与人的道德、政治实践相联结。 ②为何水能成为中国逻辑实践中“推类”思维的典型载体?关键在于“类同理同”的思维模式,即从水的属性、状态、功能提炼出类属性或类事理的相似性,进而将其映射为治国理念、处世哲学与社会理想,形成物理属性—伦理映射—价值实践的逻辑机制。 ③物理属性的分类与观察。先秦文献中对水的认知细致入微,其物理属性可归纳为两大维度。其一,属性维度。例如,有始有终,《荀子·君道》“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水源清澈则下游清澈,被赋予君为“民之源”、君王需修德以正本清源的象征意义;流向趋下,《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水“就下”的天然倾向成为“民归仁政”的推类基础;无形随势,《庄子·列御寇》“水流乎无形”,水随器成形、因势而变,后被引申为灵活应变的处世智慧。其二,功能维度。例如,润泽万物,《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水滋养生命却“不争”喻指无私利他的道德境界;承载覆舟,《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的载舟之力与覆舟之险成为“民本思想”的具象表达;平准如镜,《庄子·天道》“平中准,大匠取法焉”,静止之水的平面特性被抽象为公正无私的价值标准。这些属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类同理同”的思维机制,被系统性地关联至人类社会的伦理与政治领域。 ④伦理映射与价值实践的运作机制。推类思维通过引证谕证①实现从物理到伦理的转化,其核心在于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构建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的类事理关联。如《老子》第八章从“上善若水”到“不争之德”的推类。关于物理属性,老子观察到水“处众人之所恶”却“善利万物”,于是将水的谦下、不争映射为圣人之德,提出“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其伦理映射;最终,治国当“无为而治”,军事当“以静制动”,个人当“守柔处弱”,形成一套以“不争”为核心的实践哲学,这是其价值结论。 ⑤“水”意象的推类实践,本质上是将自然规律(物理之真)转化为伦理规范(价值之善)的符号化过程。通过“类同理同”的推类思维机制,先秦哲人不仅解释了水的自然属性,更将其升华为一套指导社会实践的价值体系。这种逻辑实践既根植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传统,亦凸显了中国传统逻辑“经世致用”的实践特质,即逻辑的终极意义在于为“求善求治”提供思想资源。 ⑥中国古代逻辑实践中,“水”意象推类论证的评估标准主要在于价值有效性与情境说服力。先秦哲人通过水的物理属性谕证伦理规范时,既追求价值导向的正当性,又注重具体情境中的实际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论证逻辑。 ⑦一方面,价值有效性在于社会正当与行为指导。价值有效性是“水”意象推类论证的首要标准,强调伦理映射需符合社会共识的“善治”目标,并能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规范。社会正当性是指水的伦理化以“求善”为根基,服务于“引人向善”的终极目标。如《管子·水地》将水的“清浊”与民众道德直接关联,认为“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