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7443

16 诫子书 第2课时 课件 --语文五四制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7次 大小:13530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子书,2课时,课件,语文,五四,七年级
  • cover
(课件网) 诫子书 诸葛亮 诫子书 诸葛亮 第二课时 情 境 导 入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及后人的谆谆教诲。 精读课文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精读课文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精读课文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条件,即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淡泊”“宁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精读课文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 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 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对社会做出贡献,到年老志衰,却还一事无成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精读课文 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 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小结: ①成才要具有立志、学习、惜时三个条件。 ②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宁静淡泊以立志,立志是成才的前提;静心专一以立学,学习是成才的基础;惜时是成才的保障。 精读课文 根据上面的内容分析,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 淫慢 险躁 精读课文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修身养德,他为什么强调君子要修身养德?中国儒家的先贤大德又是怎样修身养德的?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成为儒家推崇的人生规划,即从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出发,到外在事业的成功,而其中修身是中心。 精读课文 材料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精读课文 (1)“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