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68071

23《孟子》三章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2次 大小:831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孟子,三章,分层,作业,答案,解析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孟子》三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米粟/非不多也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两项是( ) A.安居而天下熄 B.困于心,衡于虑 C.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 E.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F.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译文: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C.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文: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第①段所举人物都历经磨难,但最终都有卓越成就,可见“逆境造就人才”。 C.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谈人侧重于从正面论证,论国侧重于从反面论证。 D.本文大量使用排比句,使文章说理雄辩,气势非凡,增强了感染力。 5.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本文论述了战争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 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D.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强。 6.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从他提出观点时用了一个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可以看出他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 B.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应君主的意志,并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主的喜好,称不上大丈夫。 C.反驳景春的观点后,孟子从反面提出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了极致。 二、填空题 7.《孟子》,“ ”之一,属 (体例)散文集,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伟大的 ,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被尊称为“ ”。 8.请用“/”符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妾妇之道 道: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3)空乏其身 空乏: (4)而后喻 喻: (5)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征于色,发于声 发: (6)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 得志,与民由之 得: (7)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戒: (8)母命之 之: 往送之门 之: 七里之郭 之: 三、语言表达 10.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列举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默写 (1)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做法是: , , 。 (2)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处世态度是: , 。 , 。 (3)孟子指出大丈夫的操守是 , , 。 (4)《富贵不能淫》中,“ , 。 , 。”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 (5)《富贵不能淫》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是: , 。 (6)孟子指出公孙衍、张仪所奉行的所谓“妾妇之道”是: 。 (7)孟子对景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