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71682

11.2 《与妻书》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759550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1.2,与妻书,课件,31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学习目标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4岁的青年,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绝笔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情境导入 他,少有大志,在科举考试中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候”便掷笔而去。 他,被捕之后,行将就义之时,仍能书生意气,慷慨陈词,引得提审他的两广总督叹到:“惜哉!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他是英雄,亦有柔情,他在人生倒数之日,写下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情书。 铁血柔情 林觉民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少年之时,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同年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起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入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被捕,后从容就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追忆英雄 林觉民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后又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本文写于广州起义前三天。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黄花岗起义”。 写作背景 碧血黄花 林觉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追忆先烈 典故含义———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文本探究 典故含义———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文本探究 典故含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文本探究 望得人眼欲穿。(王实甫《西厢记》 ) 眼成穿 第五段用到了哪些典故?有何用意?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得迫切。 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 骨化石 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 破镜重圆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文本探究 两人感情如何? “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文本探究 两人感情如何? 相爱: 包办婚姻下亦有真情 夫人亦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