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8课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导入新课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辛亥革命真的只是意外吗? 狭义:1911(辛亥年)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均失败 中国之路的探索:改革与革命的赛跑 材料:20世纪初,中国再次出现了发展的机会。在由谁来掌握这机会上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在朝的统治者和在野的革命派、立宪派都想掌握这次机会,而且在朝、在野分别演出了程度不等的悲喜剧。 ———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代背景 请归纳统治者与革命派于20世纪初“掌握”发展机会的做法 1.清末新政 (1901年) 2.预备立宪(1906—1911年) 清政府 革命派 组建革命党派 树立思想纲领 发起反清斗争 中国之路的探索:改革与革命的赛跑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1901年) 编练新军 设立督练公所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商部、学部等) 引进先进观念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 培养新知识分子扩大了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 成为掘墓人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自救。 (2)内容: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清末新政有何作用? 未能真正挽救清政府统治,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民主力量的发展。 中国之路的探索:改革与革命的赛跑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预备立宪(1906—1911年) (1)过程: 1906年9月 宣布预备立宪, 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8月 1911年5月 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发起三次速开 国会的请愿运动 组织 “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以空头支票的方式给人民以虚假的希望,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壮大了革命力量。 中国之路的探索:改革与革命的赛跑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预备立宪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宪制”的一次重要尝试;客观上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加速了清政府的覆亡 2.预备立宪(1906—1911年) (2)影响: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 (1)孙中山举起革命旗帜 1879年 赴檀香山求学 1892年 香港行医 1894年 上书李鸿章 走上 革命道路 1866年 生于广东 青年孙中山 中国之路的探索:改革与革命的赛跑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全集》第1卷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孙中山举起革命旗帜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 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他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是他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 ②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