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75981

1-1《国色之美》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18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302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国色之美,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人教版8上《国色之美》教学设计 课题 国色之美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引导学生感知中国传统色的自然属性与视觉美感,理解石青、藤黄等色彩从天然材料中提取的独特性,体会传统色与自然的紧密关联。 艺术表现:通过观察矿物、植物染料的提取过程,尝试用常见植物或水果提取汁液染色,掌握传统色的基本获取方法,提升色彩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认识传统色在绘画、刺绣、瓷器等领域的应用,了解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历史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创意实践:在提取传统色的基础上,结合吉祥纹样进行色彩还原练习,鼓励学生将传统色彩知识转化为创造性表达,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一单元的开篇课,聚焦 “国色之美” 的核心主题。教材以传统色的材料来源为切入点,介绍了植物染料(如蓼蓝草制花青)、矿物染料(如孔雀石制石绿)、动物染料等天然染料类型,搭配提取步骤图与传统美术作品(如元代刺绣《罗地满池娇》),展现了传统色的制作工艺与应用场景。通过 “观察与发现”“作业实践” 等环节,引导学生从材料、工艺、应用多维度理解传统色的美感与文化内涵,为后续深入学习传统色彩体系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色彩有基础认知,在生活中接触过植物、矿物等天然材料,但对传统色的提取原理和文化意义了解较少。他们好奇心强,乐于动手实践,但对复杂的工艺步骤(如矿物研磨、沉淀)可能缺乏耐心。此外,学生对传统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关联感知较弱,需通过具象案例和简化实践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参与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色的材料来源(植物、矿物、动物染料),掌握其基本提取方法(如植物汁液提取、矿物研磨),并认识传统色在传统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传统色提取工艺的复杂性与科学性,同时在还原传统美术作品色彩时,准确把握色彩关系及体量比例,体会传统色的和谐美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中国传统色,比如故宫的红、汝窑的青等等,这些好看的颜色背后,都有着一个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这些色彩的雅称吗? 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进一步领略这份独特的诗意之美。” 播放课件中 “诗意中国传统色” 视频 (小结导入)“这些充满东方韵味的名称,正是中国传统色的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就走进《国色之美》,从‘五色观’到颜料提取,全方位解锁传统色的魅力。” 观看视频,记录 “月白像月光、松花碧像松树花” 等关联信息。 激活学生对传统色命名逻辑的好奇,初步建立 “传统色与自然、文化相关” 的认知,为后续学习铺垫。 环节二: 新知讲解 解析 “五色观” 与传统色的文化内涵 1 讲解 “五色观” 核心 “中国传统色以‘青、赤、白、黑、黄’为正色,对应五行(木、火、金、水、土)和五方(东、南、西、北、中)。比如青色属木,对应东方,象征生命与春天 ——— 大家看《千里江山图》的青山,正是这种生命力的体现。” 2 分色解读文化意涵 (青)展示课件中 “天青、豆青” 色卡及青瓷图片:“从蓼蓝草提炼的‘花青’,到孔雀石制成的‘石绿’,青色贯穿于国画、瓷器,是东方美学的代表色。” (赤)结合 “胭脂虫、朱砂矿” 图片:“赤色即红色,胭脂虫提取的‘胭脂红’、朱砂矿提炼的‘朱砂红’,在婚礼、节庆中象征吉祥,正如课件中‘剔红漆器’所展现的喜庆感。” (黄)出示 “琉璃黄、杏黄” 案例:“黄色属土,对应中央,汉以后成为皇家专用色,‘黄袍加身’的典故正体现其尊贵 ——— 课件中故宫箭亭的琉璃黄瓦就是例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