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76752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2421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2026,教学设计
  • cover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教育学生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小组合作法;3.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万园之园”。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当年参与抢掠的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抢劫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其实,巴特勒就是想借助雨果显赫的声望为他们所谓的“胜利”歌功颂德。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写的回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提示】可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档案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其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等。 2.背景链接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到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而作为侵略者的巴特勒上尉却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着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不料正直的雨果写下了这篇揭露真相的文章。 (二)梳理思路明观点 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段落,思考归纳:这篇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第6~10段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这篇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2.书信正文第3~8段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三)赏读课文学写法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小组合作学习,理清文章第3段的写作思路。 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将其与巴特农神庙进行对比,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最后指出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2.今天的我们能从文字里感受到圆明园的美丽绝伦,要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那第3段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呢?你能找出来并说出其作用吗? (1)铺陈手法,即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在第3段中,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发挥想象,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地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做了铺垫。(2)类比手法,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如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了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本段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设问,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圆明园之华美,增强了感染力。 3.作者为什么先从圆明园之美写起? 作者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描绘了奇妙梦幻的圆明园,让所有读者感受到圆明园的美,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为下文痛惜圆明园被毁,怒斥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做铺垫。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书信的内容,欣赏了圆明园的美。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消失了,作者是怎样揭露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 (一)析读课文悟反语 1.请大家阅读课文的第5~10段,画出信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大声读一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