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月 迹 教学目标: 1. 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教学策略: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孩子们寻月踪迹,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诵读,真切地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认识文中奶奶的形象,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抒发人们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4)回读课文,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5)体会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情感。 2.多媒体课件(内含40分钟舒缓优美的轻音乐) 教学课时:1课时。 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 作者简介 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 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整体感知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中秋的夜里 ———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奶奶、我、弟弟、妹妹 ———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研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描写月亮的语句,一边读一边画。 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赏月,这一家子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们等了好久还是不见月亮的踪影,只好回中堂里缠着奶奶给他们讲故事,奶奶 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的思想却开了小差———她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终于寻到了月亮…… 同学们,你们找到月亮了吗?在哪里找到的?你找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镜中看月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竹帘儿上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款款、溜”写出了月亮什么样的形态?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读一读 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那时孩子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 高兴———失望 院中望月 在院子里,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 月光、桂树、月亮。 什么样的月光?什么样的桂树?什么样的月亮? 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