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一个粗瓷大碗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陈、曼、联”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体会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人物品质,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突破字词,初识碗的来历 1.谈话交流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突破字词。 (1)借助图片讲解:搪瓷缸子、高粱米饭、野菜、草根、橡子面…… (2)调动已有知识背景理解:东北抗日联军、政委、通讯员、炊事员,日寇…… 2.提起赵一曼,就不得不提一样东西———出示“粗瓷大碗”。这是一个粗瓷大碗,它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疑惑。 二、初读课文,梳理碗的故事 1.自读课文,尝试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交流汇报。实际上,简单点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得碗、用碗、“丢”碗的过程。 三、默读课文,体会碗的意义 要想理解这个粗瓷大碗背后感人的地方,需要细心去读得碗、用碗、“丢”碗三部分,弄明白几个问题。 (一)集中解决第一个问题 1.赵一曼需要一个碗吗?通讯员为她找到了碗,她为什么要还回去?(在得碗、还碗中感受赵一曼严守纪律的品质)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到尽可能多的依据。(小通讯员“送碗”与赵一曼要求“还碗”的情景。) (2)交流要点。 (3)指导朗读赵一曼的语言,读出坚定语气。 (4)小结:一“送”一“还”,展现了赵一曼身为共产党人,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二)合作完成第二、三个问题 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盛来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而赵一曼为什么倒掉,换盛半碗野菜粥? 刚用了一次的碗,第二天又没了,为什么小通讯员急得直叫,而赵一曼只是笑笑? 1.合作学习小贴士 (1)选:小组商讨,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2)圈:圈画出能解决问题的词语或句子。 (3)议:说说你从圈画的词语、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4)读: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交流要点(1)。 (2)赵一曼看到这碗米饭想到了什么? 面对通讯员的爱戴,赵一曼又是怎么做的呢? (3)语言训练: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此时,老李会想些什么? (4)小结:一“盛”一“倒”,“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与“半碗野菜粥”,生动地表现出赵一曼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3.交流要点(2)。 (1)碗哪儿去了?再次“丢”碗,小通讯员和赵一曼分别什么态度? (2)这儿的“丢”是什么意思?( (3)小结:一“急”一“笑”,再次展现了赵一曼和战士相互关心,同甘共苦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碗的内涵 1.一个大碗,凝聚着赵一曼对战士的无尽关爱。简介赵一曼生平。 赵一曼从十几岁便开始参加革命,1936年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不幸被捕,历经严酷拷打依然坚贞不屈,最终于1936年8月2日在黑龙江珠河小北门外英勇就义。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这样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介绍杨靖宇将军事迹。 3.回应单元要素,升华故事情感。 板书设计: 关心战士、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