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背景,梳理故事情节。 2.通过文本分析,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游说艺术,并赏析人物形象。 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对外交之道的理解,发扬爱国主义情怀。 情境任务 我校成立了“模拟联合国”社团,并策划系列活动。第一次活动的主题是“品一言之辩,赏外交风采”。大家准备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这则经典案例,学习外交之道,你是模联的核心成员,请你和社员一起完成任务。 任务一:历史之再现 1、了解故事背景 同学们,在下烛之武。听说你们想要了解我退秦师的背景,且听我细细讲来。两年前,晋楚城濮之战,楚国大败,确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当下秦晋围郑,原因有二: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马上派人出使晋国,想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伙伴。况且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晋围郑由此产生。当然,实质上,郑国地理位置重要,既是周天子东部屏障,又是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而秦想要以此打开中原缺口,为以后扩张奠定基础。故秦晋想要向外扩张领土,必然要吞并郑国。如此紧要关头,该如何解决郑国危机,还需从长计议。 2、梳理故事情节 请画出故事发展曲线图 任务二:品游说之道 说理内容 说理思路 说理技巧 1、概括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越国鄙远,亡郑陪邻 舍郑无害,共其乏困 秦为晋赐,背信弃义 阙秦利晋,唯军图之 现实:郑国脱困无望, 秦攻郑有害,舍郑有益 以“利”巧攻心理 历史:晋过河拆桥 以“史”巧施离间 未来:晋贪得无厌,恐将阙秦 以“害”巧析形式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讲究语言艺术) 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善于分析利弊)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善于揣摩心理)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善于利用矛盾)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善于转移矛盾) 2、分析人物形象 秦穆公 佚之狐 郑 伯 烛之武 晋文公 烛之武 辩士 勇士 志士 夜缒而出 只身赴敌营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长期得不到重用,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人物塑造有血有肉 真实性 国难当头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机智善辩 心思缜密 不卑不亢 侃侃而谈 胸有成竹 洞若观火 不计前嫌 烛之武 佚之狐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充满信心,对未来局势的精准预判 知人善任 置身事外、保全自身的狡黠 = 一只“老狐狸” 佚之狐 郑伯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③“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屈尊自责,放低姿态,使用敬辞,态度诚恳 软中有硬,语带机锋 ①“公从之” 从谏如流 郑 伯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贪婪,但头脑清醒,随机应变, 能够理智判断,富有远见的霸主 晋文公 秦伯说,与郑人盟。 善于决断、善谋利益的君主 秦穆公 人物形象 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勇于改过,宽厚有担当 慧眼识英雄的伯乐,知人善任 善于决策、当机立断、谨慎周密的秦国国君 清醒理智,有远见卓识,审时度势的诸侯霸主 郑伯 佚之狐 秦伯 晋侯 深明大义、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不卑不亢··· 烛之武 任务三:论外交之道 国家强大,外交才有底气。所以有人说:“弱国无外交。”也有人说:“在和平年代,‘弱国无外交’并非不可打破的铁律。”作为模拟联合国的成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选取一个角度说 ... ...